【土地房屋】首推一地多用市場關注-香港商报

【土地房屋】首推一地多用市場關注

2019-02-28
来源:香港商報

  現時不少政府綜合大樓有條件增加總樓面,增闢更多公共空間。圖為政府在將軍澳的綜合大廈。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范曉昱、呂婉玲報道: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對於土地及房屋未來供應提出多項措施發展。市場關注首次推出的「一地多用」項目發展,認為可以邀請NGO與私人機構參與計劃,加快執行進度。另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到,目前香港樓市市民依然難以負擔,強調未有撤銷任何「辣招」的打算。

  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出,預留220億元推展首批「一地多用」發展項目,以加快推動在政府用地落實「一地多用」的多層發展模式,提供更多「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滿足社區對公共服務的需求。

  預留220億首批擬推7項目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初步有7個「一地多用」項目,地盤面積約2000至4000平方米。其中兩個位於屯門區,包括屯門大興政府合署用地,以及一河之隔的屯門診所用地;4個位於荃灣區,分別為荃灣大會堂及裁判法院用地、荃灣雅麗珊社區中心用地、戴麟趾夫人診所用地及聯仁街熟食市場用地;另外一個為上環消防局旁的擬議救護站用地。

  消息人士續指,上環消防局旁的擬議救護站用地現時為短期巴士站租約空地,預計會興建成8層高綜合大樓,同時設有地下停車場、圖書館及其他公共設施。而荃灣大會堂及裁判法院,當中法院設施將會拆除,現時正考慮重建方案。談到項目發展時間表,消息人士表示,爭取兩年可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上環項目預期最快落成,6年內或可啟用。

  粵港科技產業促進會會長及地產行政師學會前主席劉健安認為,「一地多用」措施原意良好,早就應該推行,緣於很多政府大樓其實都沒有用盡地積比率。他建議政府可更靈活地推行措施,如鼓勵性邀請NGO和私人機構參與計劃,加快執行進度。

  下年度土地料可建1.5萬單位

  當被問到預算案會否減辣時,陳茂波回應稱,雖然自去年下半年起,私樓成交量及價格均回軟,但目前樓價仍與市民的負擔能力脫節,故不會撤銷任何需求管理措施。他昨晚出席財政預算案論壇時又提到,留意到近日出現要求放寬首置按揭成數的聲音,但他認為現時不是合適時機討論相關議題,正如早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過,目前不適宜令市場誤解政府有刺激樓市的意欲。

  潛在住宅供應方面,下年度賣地計劃共有15幅住宅用地,包括7幅新增用地,再加上鐵路物業、市建局、私人發展及重建項目,預計全年的潛在供應量達約1.55萬個單位。不過,與去年預算案2.55萬伙比較,今年的數字按年大減1萬伙及39%。

  未來5年(2019至2023年)的潛在供應,預算案估算公營房屋建屋量約為10萬個單位。私樓方面,初步預計每年平均落成量約為1.88萬伙,較過去5年的平均落成量增約兩成。陳茂波預告,發展局將於今日公布下年度賣地計劃的詳情。

  財爺:有足夠財力實現「明日大嶼」

  另外,「明日大嶼」願景出爐後,市民大眾對填海計劃有耗盡庫房儲備的憂慮。今次陳茂波就在預算案中強調,政府具足夠的財政能力實現「明日大嶼」願景。他指政府將進行詳細財務分析,分階段推展相關項目。與此同時,就近岸包括龍鼓灣、欣澳及小蠔灣的填海方案,政府擬在年內申請撥款;並會就屯門沿海地展開規劃研究。

  【預算案拆局】住屋以外還需有公共空間

  香港雖貴為世界金融中心,但港人居住環境窄小,亦很缺乏公共空間。

  今次財政預算案的土地房屋措施側重面,與以往稍有不同,一方面對樓市墨較少;另一方面在社區用地此一元素上,明顯較過往吃重。根據預算案文本,土地房屋措施被置於「宜居城市」的大題下,文本提到「我們努力發展經濟,就是要將香港建設成更宜居的家」,政府除了有責任為市民提供土地及房屋來源,同時也肩負優化市民居住及生活素質的重大職責。

  「一地多用」措施以善用政府用地為目標,去年預算案已提出預留10億元,支援非政府機構(NGO)使用空置政府用地及復修校舍,早前立法會亦已通過有關撥款。作為去年方案的進階版,「一地多用」也強調善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當中的計劃是:政府預留220億元,重新規劃首批7幅政府用地,提高該用地或建築物的層數(如由4層擴至10層),以提供更多社區設施,滿足市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

  具體設施方面,新的綜合政府大樓涵蓋的設施用途廣闊,均屬「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途,比如醫療中心、停車場、圖書館、長者設施、文娛中心等。可以想像,這就是現時市政綜合大樓的加強版,在新建的十多層樓層當中,設有不同類型的民生設施,迎合市民不同生活所需。

  回顧歷屆港府班子的房屋政策,多聚焦於如何尋覓與提供短、中、長期的房屋供應,上屆的梁振英政府任內就推進多項房屋政策,如「綠置居計劃」、「港人港地」、開徵印花稅加辣、復建居屋等。鋪天蓋地的住屋性措施,房策核心可謂全面傾斜市民最基本的居住需要。

  一地多用增公共空間

  本港住房不足問題嚴峻,政府立意良好,但社會漸漸發現,在住宅以外,我們還缺公共空間。外國的城市規劃強調「公共空間」理念,例如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即使是一個無足掛齒的橋底,都被加入不同元素,改建有兒童遊樂場、超級市場、滑板場、休憩區等,原本平淡無奇橋底大大增添趣味和休閒性,讓居民生活更加豐富,亦為城市注入活力。類似的例子,在全球各地不勝枚舉。

  誠然,「一地多用」措施具一定可改進空間,如在地區上,現時7幅政府用地集中新界及港島區,九龍區居民未能受惠。而在施行時間方面,由於計劃涉及跨部門合作,往往引來不同分歧,以致拖慢項目進度。不過,是次措施最彌足珍貴的地方,乃點出在住房、商用地以外,港人還需有公共空間,這是一個真正宜居城市的必要條件。

  香港商報記者 呂婉玲

  撥款20億助建過渡性房屋

  社聯在南昌街一帶計劃興建的過渡性房屋模擬圖。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范曉昱報道:截至去年12月底,港人平均輪候公屋時間仍然維持5.5年歷史高位,申請宗數逾26.7萬,很多家庭面對住屋困難。此次預算案中提出,政府會預留20億元,支持非政府機構興建過渡性房屋,以紓緩部分市民的住屋困難,運輸及房屋局會擬定具體安排及申請撥款。

  料可幫助4000戶

  消息人士稱,若以每間組合屋50萬元成本計算,撥款料可用於4000個單位。每個過渡房屋的項目,最少可運作3至5年。其表示,非政府機構要先自己尋找目標土地,無論是興建組合屋、改裝現有住宅單位,或是將整幢工廈改成過渡性房屋都可申請資助。政府會以實報實銷方式支援項目的工程費用、顧問費用等。

  運房局亦將設置「專責小組」進行統籌,幫助非政府機構進行項目規劃、消防審批、屋宇署審批等。政府審批各撥款申請時,會主要考慮租金水平要低於市價、受惠對象主要為公屋輪候冊人士等。據透露,如今有十多個計劃在跟非政府組織(NGO)磋商,預計今年內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年底接受非政府機構提交申請。

  NGO冀增加撥款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組織幹事任真表示,歡迎政府撥款興建過渡性房屋,以前非政府機構要向政府申請公益金,才可以運營過渡性房屋,如今有專項撥款會方便很多。但她認為20億元數字太細,根據過去經驗,只能幫助4000左右個家庭,相對於逾26萬的輪候公屋數字來說幫助太小。

  另外,一個單位40萬元的預算還要包括裝修費,未必可以將房屋裝修得很新。同時,過渡性房屋的營運亦要請到社工,如果經費太少,一個社工要負責10戶以上家庭,可能難以實現。

  【回響】

  地產行政師學會

  邀NGO參與政府大廈改造

  地產行政師學會前主席劉健安認為,「一地多用」措施用意良好,且早就應該推行,因很多政府大樓其實都沒有用盡地積比率。但他建議政府可更靈活地推行措施,如鼓勵性邀請NGO和私人機構參與計劃,加快執行進度。過渡性房屋方面,他先肯定此乃德政,幫助在房屋上有燃眉之急的市民。但他直指20億元根本不足以支持整個計劃,且成效不會很大,幫助基層市民住屋始終需要依賴公營房屋。

  利嘉閣按揭代理

  建議放寬按揭成數

  利嘉閣按揭代理董事總經理黃詠欣表示,對於政府新一份度財政預算案中表明現階段無意撤辣,因為近日樓價回穩下,政府較難減辣。她建議政府積極考慮放寬按揭成數,特別是把過千萬元物業的按揭成數,由現時的五成,放寬至六成,不單可令到換樓市場轉活,釋放更多上車盤源,也可幫助早年用發展商按揭的買家,轉回較低息的銀行按揭,有助樓市長遠健康發展。

  關注基層住屋組織

  建過渡性房屋紓緩民困

  關注基層住屋組織聯席組織幹事任真表示,歡迎政府撥款興建過渡性房屋,以紓緩市民困難。但她認為20億元數目太細,根據過去經驗,只能幫助4000個家庭左右,相對於逾26萬個的輪候公屋數字來說幫助太小。同時,過渡性房屋的營運亦要請到社工,如果經費太少,一個社工要負責10戶以上家庭,可能難以實現。

  世邦魏理仕

  商業地供應比去年增長

  世邦魏理仕香港、華南及台灣研究部主管陳錦平表示,歡迎政府推出任何措施增加香港商業地供應。下一個財政年度將有7塊商業地皮公開出售,提供約900萬平方呎商業樓面,供應遠比去年為多。市場焦點將會落在高鐵站和啟德的兩塊商業地皮,這會帶動在九龍東和九龍西形成新商業區,為企業帶來更多落戶選擇。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