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港澳來說,要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資料圖
【香港商报网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部署、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按照中央部署,粵港澳大灣區將助力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成為推動形成中國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引領者。而大灣區的空間布局,對這一目標的實現形成了有力支撐。港深、廣佛、澳珠三大極點引領帶動,環大灣區科創產業帶梯度輻射,為大灣區發展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隨着大灣區互連互通,將連通大灣區與廣東省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形成整個珠三角共同發展的態勢。作為粵港澳共同承擔的國家戰略,大灣區也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對港澳來說,融入大灣區,收獲國家發展紅利,也將成就自我的華美轉身。香港商報記者 李穎
以點帶面 領灣區同步發展
從全球來看,世界上60%的經濟總量產生於沿海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也不例外:包含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個城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7000萬的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全國0.6%的土地面積,4.9%的常住人口比例,卻創造了接近全國13%的經濟總量。
网络图片
在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提出「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網絡化空間布局。」《綱要》亦提到3個組合式極點:「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副院長陳廣漢教授向本報表示:「所謂極點帶動,實際上指的就是將港深、廣佛、澳珠這3個組合式極點,強強聯合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按照《綱要》定位,大灣區一共有港澳廣深4個中心城市,陳廣漢認為,由四大核心引擎城市帶動灣區極點發展,將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再帶動其他區域發展,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參與國際合作。
在灣區三個「極點」中,位於珠江口東岸的港深組成第一極點,兩地經濟總量不相伯仲,經濟實力在「三極」中處於絕對領先,對周邊帶動也最強。從2018年的GDP來看,香港與深圳極點達到4.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廣州和佛山3.2萬億元,澳門和珠海是0.6萬億元。陳廣漢表示,未來要發展壯大的,就是澳珠這個極點的經濟。雖然澳門的人均GDP在大灣區內水平最高,達到7、8萬美元,但澳門人口只有60萬,經濟總量較小,對周邊的輻射帶動較為有限。
港深極點將深度受益
受訪專家認為,《綱要》對香港地位高度肯定,港深極點的優勢非常突出,意味着港深極點必將成為大灣區真正的核心。深港一旦實現經濟科技全方位整合互動,必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前景,並對大灣區的發展帶來重大的引領性影響。港深極點的核心地位和價值非常明確,意義也非常深遠,香港和深圳都將在這個極點價值中深度受益。
资料图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玉閣表示,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可以無邊界地整合資源。大灣區發展創新科技產業,一方面要依靠深圳的創新資源,另一方面也要依靠香港的國際化途徑。香港作為國際轉運港口,以其在高端服務業上建立的優勢,可與深圳在高新技術產業和科創上具有的領先優勢實現互補,為大灣區金融行業的進一步國際化提供重要推動力。
他認為,事實上穗深港澳的創新科技已經連成一塊了,四個中心城市也有各自的產業定位,分工很明確。一方面專注於本地的發展,另一方面以極點帶動周邊,通過三個極點的輻射,形成珠三角共同發展態勢。
軸帶支撐 梯度擴散撬動全局
所謂軸帶支撐,陳廣漢表示,軸帶就是經濟帶,這個軸是以基礎交通設施為主,主要是講大交通。比如廣深港高鐵、珠三角西岸及廣州到珠海和澳門的城軌,還有高速公路等。從軸的發展來看,就是要用高鐵把大灣區進一步連通。
軸帶中兩個最主要的帶,一個是珠三角東岸的創新高科技產業帶,是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另一個是珠三角西岸的裝備製造業產業帶。陳廣漢指出,港澳廣深要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就要在整個大灣區空間上進行布局。除了《綱要》中明確的一條橫跨廣州、深圳、香港和澳門的科技創新走廊外,其他城市也將發展高科技配套產業鏈,比如中山也在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系產業。這幾個核心地區的產業創新、科技創新如何向周邊擴散,需要進一步思考。
大灣區城市產業結構
大灣區9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國家級產業園與科技園,這些產業園彼此連結,形成一個環狀的環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帶,這就為大灣區建成國際科創中心帶來很大的想象空間。這樣從空間結構、產業布局來帶動灣區九市共同發展,進而輻射帶動整個廣東省的發展。
輻射東西兩翼帶動粵北
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目前仍不平衡,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經濟發展與珠三角東部地區還存在着較大的差距。對廣東來說,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也成為促進粵北山區以及東西兩翼發展最重要的抓手。
陳廣漢早前曾提出環珠三角的概念,他認為環珠三角可以成為大灣區一個空間上的拓展延伸。「實際上在發展過程中還是要有一個軸帶支撐,通過大灣區交通的互聯互通,將廣東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核心城市連接起來。包括粵東的汕頭、粵西的湛江、粵北的韶關,這些地區的發展也通過互聯互通實現與大灣區的連接,從而形成一個發展梯度。通過吸入性的帶動,形成一個有梯度的產業布局。除了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還包括一些產業轉移,跨地區的就業等,都是可以實現的。」
「就好像在水塘裏丟下一塊大石頭,這個波浪不斷地推動和擴散,產生更大的效應,這樣的效應不只是針對大灣區內部,它還要跟周邊地區發生連接。通過大灣區的發展,把整個廣東經濟都帶動起來。」陳廣漢如是比喻。
張玉閣則指出,觀察世界灣區經濟可以看到,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其經濟形態一定是逐步往高處走的。灣區經濟發展經歷了從製造經濟、工業經濟產業、外貿運輸物流到服務經濟四個發展階段,最高階段是創新經濟。現在粵港澳大灣區還處在既有產業創新,又有服務經濟,但同時製造業仍佔很大比重這一階段,如果將來大灣區發展成高質量發展典範的話,它的製造經濟會逐漸收縮和減弱,而創新經濟將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
分析指,穗深港澳已連成一片,四個中心城市也有各自產業定位,分工很明確。新華社
頂層設計 粵港澳共擔國家戰略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在國家頂層設計中,粵港澳大灣區一方面將助力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另一方面將成為推動形成中國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引領者。而大灣區發展的空間布局對這一目標的實現形成了有力支撐。
廣東社科院研究員、經濟學博士丁力向本報表示,與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東京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政治地位更加持重,其擔負的不是簡單的經濟發展的使命,還承擔着習近平主席所說「粵港澳大灣區要支持香港澳門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一政治使命。在保持「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情況下,國家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怎樣通過大灣區發展規劃,確保港澳長期繁榮穩定,這一核心問題,令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政治地位更加突出。
丁力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正從多個層面着手,落實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人、財、物、信息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動。第一步是先讓港澳居民能夠自由進入內地,要素流動先向港澳傾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超過10萬香港人申請粵港澳大灣區居住證。
「一國兩制」發展新實踐
《綱要》前言就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對港澳來說,同時擔負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保證「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責任。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曾以「港澳所需、灣區所向、廣東所能」這句話來概括廣東在大灣區戰略中的定位。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閣表示,大灣區可以說是粵港澳共同承擔的國家戰略。具體來說,「港澳所需」側重「一國兩制」的實踐,「灣區所向」側重對外開放,中央要求統領這兩個方面的國家戰略,「廣東所能」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廣東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所能全力支持和配合國家戰略。
把握機遇 助力香港實現雙轉型
「要實現『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就要通過共同建設大灣區,解決各自的問題。比如在經濟上,香港存在着經濟增長缺乏穩定支撐,經濟結構單一的問題,這些長期以來從內部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大灣區提供的一個外部發展空間和環境,不僅將解決經濟方面的問題,一些社會問題也更容易得到解決。所以說大灣區的空間布局不僅僅是一個地理空間的概念,還有政治上的考量。」張玉閣分析說。
香港目前正面臨「雙轉型」的機遇:作為傳統的國際金融中心,要向「金融+科技」中心轉型,這將使香港產業更加豐富,科研優勢也能夠跟大灣區腹地結合起來;同時香港可從單一城市向大型都市群轉型,令香港日顯逼庂的都市功能、產業發展和民生等領域有發展腹地。
受訪專家表示,港澳可在國際化方面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於港澳自身來說,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就是要在國家發展戰略和發展趨勢裏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可以參與的方向和領域,去收獲國家發展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