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專訪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发展-香港商报

學習時報專訪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发展

2019-04-29
来源:学习时报

  核心阅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作为中央政府派驻香港的机构,香港中联办将充分发挥沟通者、协调者、促成者的桥梁作用,全力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主动倾听香港社会意见,团结香港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新阶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部署。近日,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志民接受了学习时报专访。

  学习时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不久前正式公布,在您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国家、对香港有什么重大意义?

  王志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规划纲要》用“四个有利于”来概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简单来说,就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优化功能布局,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规划纲要》明确将香港列为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首位,共提及四大中心城市272次,其中港澳192次,香港占102次,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香港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对香港而言,大湾区建设至少具备三重意义:一是为香港发展拓展新空间。随着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香港发展将不再受限于自身1100平方公里的范围。通过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规则机制的“软对接”,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成为广大香港同胞创新创业的沃土热土,成为广大香港青年向上流动、更好发展的共同家园。二是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央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将在有力推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的同时,为传统优势产业注入新动能,带动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向高增值方向升级,形成“3+1”的国际中心新格局。三是为香港市民提供新福祉。大湾区建设坚持“经济民生双导向”,目的是既有利于香港经济转型发展,又有利于香港民生改善,让香港同胞得实惠、增福祉。去年以来,中央先后推出了四批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发港澳居民居住证、取消就业许可、“港人港税”、出入境便利化等,切实回应了港澳社会的重点关切。今后中央还会继续充实完善“政策包”,成熟一批,出台一批,为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年一代在内地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学习时报:自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以来,香港社会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进展?

  王志民: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开启了大湾区建设的新征程。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推进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欣喜地看到,香港社会各界普遍把大湾区建设作为香港实现更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平台,积极思考大湾区、参与大湾区、建设大湾区,在诸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特区政府积极履行主体责任。林郑月娥行政长官表示特区政府会“不遗余力、竭尽所能”推进大湾区建设,不仅成立了由行政长官亲自主持的高层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还将在政制及内地事务局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不断完善内部工作机制。特区政府全程参与了《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研究制定,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多次赴中央有关部门及广东省沟通,推动相关惠港政策落地实施。目前,特区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施政报告》和《财政预算案》也配备了相应资源。比如,投入1000亿港元支持创新科技发展,积极推动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每年发放约1000个永久居民配额,吸引创科人才来港工作;推动港交所修订《上市规则》,鼓励大湾区创新型企业来港上市;降低报关费上限,推广“跨境一锁”计划,降低货物通关的时间和成本等。特区政府还积极做好社会动员和宣传工作,多次组织政府高官、行政会议成员、业界代表赴大湾区考察调研,在香港主要媒体播放大湾区宣传片,开设专题网站,增进香港社会对大湾区的认识和了解。此外,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去年9月正式通车并实现西九龙站“一地两检”,港珠澳大桥去年10月正式开通,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1小时生活圈”正在形成。

  香港各界也纷纷“抢滩”大湾区。香港立法会议员和各政团多次赴大湾区专题考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工商界成立了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加大投资和项目布局,以“基金+项目”等市场化方式参与大湾区建设;专业服务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旅游界、金融界、传媒界等各类专业团体和人士也纷纷成立大湾区合作组织,包括“大湾区院士联盟”“大湾区专业知识人士联盟”“大湾区青年行动联盟”等;香港青年也积极赴大湾区创业就业,截至2018年底,仅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的港澳创业团队已经达到169个,超半数成功取得融资,累计融资逾15亿元人民币。香港社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热情“前所未有”,行动“前所未有”,为下一步深度参与大湾区共同家园建设营造了浓厚氛围、聚集了强大能量。

  学习时报:发挥粤港澳独特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原则,您认为香港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王志民:香港是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首,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等优势不可替代。按照《规划纲要》对香港的定位,未来香港可在大湾区建设中重点发挥好四大作用,助力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并从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引领作用。《规划纲要》对大湾区的定位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港两院院士来信作出重要指示,“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拥有雄厚科研实力、世界级大学、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优势,未来还可通过联通全球创新资源,对接两地创科链条,会同大湾区内地城市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同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因此,正如林郑月娥行政长官所说,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香港可以担当创科先锋的角色,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辐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规划纲要》明确的大湾区建设重点任务之一。香港可充分发挥在专业服务业方面的优势,主动对接内地发达的制造业体系和资源,推动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金融领域,香港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联结全球资本市场加强对大湾区建设的筹融资支持,积极推动区内金融市场开放与创新,从而巩固提升全球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

  三是规则制度衔接的示范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在规则相互衔接。未来可充分发挥香港市场体系完备、法制体系健全、营商环境优良、开放水平高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为大湾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建设区域共同市场提供示范和借鉴,推动粤港澳三地在规则衔接、政策创新、生产要素和人员往来便利化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四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借鉴作用。香港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在城市规划、公共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环境保护、公共福利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城市设施完善、秩序良好、生活便捷,不同文化包容发展。香港的这些成功经验可以为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提供重要的借鉴,不断提升大湾区居民生活便利水平和生活质量。

  学习时报:《规划纲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之一是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请您谈谈香港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王志民: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为香港提供了两个相互协同、互为促进的战略平台。香港背靠内地,广泛联系全球,长期以来都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未来在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点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一是规则转换衔接优势。香港在扮演内地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内地经济体制机制和国际通行规则对接的“转换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香港可继续扮演好这一角色,推动大湾区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吸引海外工商界更好参与,并减少在此过程中因制度和规则差异产生的矛盾和摩擦。

  二是产业契合优势。香港是全球重要的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主导产业与“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领域高度契合。作为国际自由港和全球重要的进出口贸易中转地,香港商贸业发达,港口和航空物流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畅通方面具有重要优势。而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健全的金融体系,则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筹融资等各项金融服务,促进沿线地区资金融通。此外,香港的法律服务、企业咨询、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业规模大、实力强,可为内地企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商贸往来提供重要的配套服务。

  三是人才和多元文化优势。香港拥有大量国际化和高素质的法律、财经等专业人才,聚集了众多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全球华侨华人的聚集地,香港与世界各国华侨华人有着深厚的民间联系和合作渊源,在全球特别是东南亚拥有庞大密集的人文经贸网络,可充分发挥华人纽带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学习时报:围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下一步香港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王志民:把《规划纲要》描绘的蓝图细化为工作“施工图”,是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一环。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在《规划纲要》宣讲会上描绘了香港的“施工图”,表示特区政府未来将集中开展六个方面重点工作,包括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优势范畴开拓发展空间;加强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充分用好香港的国际联系和国际网络,向海外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吸引资金和人才落户大湾区。

  林郑月娥行政长官提出的这些重点工作都非常重要。未来香港中联办将支持特区政府突出经济和民生双导向,引领香港社会各界参与大湾区建设。经济方面,重点是支持香港在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香港经济“第三次转型升级”。香港既需要进一步加大科创投入,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优化本地科创基础设施,构建良好科创生态,又需要加强与深圳等大湾区重点城市的对接合作,通过共建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科技园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构建港深创新极点,联通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对接两地创科链条,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民生方面,重点是抓住“惠青”和“惠民”的关键,推进两地民生领域合作。“惠青”就是要支持香港青年把握大湾区发展机会,积极赴大湾区就业创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未来可会同大湾区内地城市,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服务、创业指导、企业服务、生活配套等一条龙服务支持,建设更多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惠民”就是要继续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和广东省,出台更多便利港人到内地生活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让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大胆闯、大胆试”,一件事一件事向前推进,就一定能将《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香港中联办作为中央政府派驻香港的机构,将充分发挥沟通者、协调者、促成者的桥梁作用,全力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主动倾听香港社会意见,团结香港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香港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书写新的时代传奇。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