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記者童越、林丽青報道: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之灣區建設與人文精神分論壇上,《香港商報》社長陳寅作了題為《秉持親和務實創新理念,共塑灣區人文精神》主題發言。
陳寅
陳寅表示,一直以來《香港商報》作為愛國愛港媒體,立足香港,關注珠三角,溝通兩地,影響海外,用傳媒力量推動灣區人文交流,助力人文灣區建設,得到各界廣泛認同。
提升灣區媒體融合發展
從一個媒體人的角度,陳寅發表對塑造灣區人文精神的三點看法:第一,弘揚嶺南文化優秀特質,秉持親和、務實、創新理念,推進傳統人文精神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親和,就是灣區內部要更加親密和睦。三地歷來文化同源、語言相通、人緣相親,改革開放以來,各領域緊密合作,互倚相依。接下來,要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以灣區建設為契機和紐帶,進一步增強三地的情感認同、文化認同、屬地認同。
務實,就是要積極聚焦和順應民眾關切與需求,把握差異,多從供給側?力,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讓大家分享到更多精神文明發展的成果。
創新,就是要在人文建設上走出一條新路。粵港澳大灣區精彩的創新實踐為灣區文化創新打下了豐厚基礎,在這裏,優秀的傳統文化、改革開放文化、移民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創造,假以時日,大灣區必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第二,鞏固競合態勢良好的灣區媒體生態,在更高層面上深化相互交流合作關係,推進灣區媒體適應全媒體傳播時代新要求。三地媒體要在鞏固灣區已有良好媒體生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港澳獨特優勢和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消除彼此情意溝通障礙,積極探索,進一步深化灣區媒體之間的交流、合作與聯動,創新合作領域、渠道、方式、機制等。
灣區媒體之間,以及媒體與高新科技企業之間,在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等方面可以深化合作,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力提升灣區媒體融合發展水平。
第三,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堅定愛國愛港、愛國愛澳立場,融入國家大局,?眼灣區發展,講好灣區故事,建設人文灣區。
既要講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香港故事、澳門故事,也要傳播好中華優秀文化,講好當代中國故事,講好廣東改革開放故事,努力以蓬勃的姿態,關切時代之脈動,聚合人文之精氣,涵育精神之原鄉,為新時代立心培元增益。
設基金興辦灣區新媒體
最後,他就建設人文灣區提出四點具體建議。一是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新媒體發展基金,投資興辦一家灣區新型媒體。發揮《香港商報》跨境發行的優勢,由三地若干機構共同發起成立基金;所辦媒體涵括傳統與新興的各類媒體形式,提供一個標準化接入平台,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輻射海內外。
二是舉辦高規格的人文賽事和評獎活動。可在三地政府共同指導下,由公共機構主辦若干有影響力的人文活動,比如,在文學、教育、旅遊、體育、美術、音樂、電影、動漫、設計等領域,設立大灣區人文賽事與評選,鼓勵文化工作者潛心創作、積極參與,營造濃郁的灣區人文氛圍。
三是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以此助推三地文化產業繁榮興盛,聚合中華文化資源,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四是推進灣區內資質認可。以教育資質、技能資質互相認可為突破口,探索三地在職稱薪級、獎項獎勵等方面的互評、互通、互認機制,讓區內人才交流更活躍、人文交流更廣泛便利。
人文建設助推灣區升級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灣區建設與人文精神分論壇昨日下午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圍繞着建設人文大灣區,粵港澳三地專家從文化、傳媒、影視娛樂、青年互動等不同角度,表達了共建人文大灣區的全方位思考。
媒體人是重要參與者
《香港商報》社長陳寅表示,在建設人文灣區方面,《香港商報》已開展有益嘗試。一方面,把香港商業信息、人文資訊等傳播覆蓋到珠三角,同時向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充分報道內地發展成就、人文氣象等;另一方面,廣泛與世界知名媒體、全球華文報紙展開合作,邀請其走進嶺南、走進內地省份,通過其報道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范以錦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也表示,澳門80%以上的媒體人都來自暨南大學,該院今年還首次在大灣區,面對港澳籍學生招收港澳研究生,首批學生將於9月到校就讀,他表示,未來將更多為構建人文大灣區助力。
李卉茵
澳門梳打傳媒聯合創辦人李卉茵表示,不論是來自哪裏人,在大灣區只有一個共同身份——灣區人,建議港澳青年多在大灣區找機會,抓住百年一遇的發展機遇。
「人文灣區 詩意棲居」
熊育群
「人文灣區的詩意棲居」,由廣東省作協副主席、廣東文學院院長熊育群提出,也是他大力推崇的人文大灣區發展方向。他還提出,應挖掘這片土地的深厚歷史和文化,使之成為灣區的核心要素,讓人文精神推動大灣區進步。
在談到大灣區的文化產業將要誕生的新業態時,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展望未來,他表示將主要表現為文創電商、文創機器人、城市文化體驗中心、健康旅遊、農業文化產業、研學旅遊等多種形式。
澳門科技大學電影學院院長尹鴻表示,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思潮是從粵港澳引發的,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香港的影視在中國處於引領地位。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要注入時代、人文精神,新時代希望粵港澳繼續引領中國。
灣區文化更趨多元
穆欣欣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表示,文化因多元而生動,因交流而美好。澳門不同的族群,匯聚了中西方多元文化,澳門也是多元文化共存交流合作的基地。
從文化澳門到人文灣區,澳門文化建設也從與葡語國家的交流拓展到大灣區。自去年舉辦相約澳門——第一屆中葡文化節後,今年澳門加大大灣區拓展,澳門文化劇與佛山粵劇院聯手打造《鏡海龍》將在6月的澳門藝術節上開演。
南方財經全媒集團總編輯趙隨意表示,人文大灣區要做到5個對接,文化與經濟對接,文化與科技對接(廣深港科技走廊),文化與生活對接,打造宜居宜業優質生活圈,文化與海運對接(一帶一路),文化與藝術對接。做到這5個對接,人文大灣區方能行穩致遠。
粵港澳台專家熱議:提升軟實力 灣區互動「一帶一路」
昨日下午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平行分論壇三上,來自粵港澳台的與會嘉賓就大灣區建設與「一帶一路」、「大灣區如何提升軟實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享。嘉賓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展現「一國兩制」優勢,對粵港澳台來說都是機遇。
更好發揮港澳對外開放中作用
王珺
廣東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王珺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主題發言中提出,要更好地發揮港澳在國家新時期對外開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更高程度地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交通物流樞紐和國際文化交往中心。
王珺說,企業「走出去」前需要對輸入地市場、法規等方面的專業化與風險評估信息與報告,港澳地區在這方面有專業化與國際化的服務能力,利用好這個資源,將推動企業更好地對外發展。王珺指出,大灣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推動灣區內資質互認、標準統一與規則對接,促進創新資源流動和國際產能合作。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堅守國家立場、堅定國際認同;具有全媒型理念和能力、國際視野和國際對話能力的傳媒人才。談及如何探索建立綜合性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體系,林如鵬提出了三點建議:政府、媒體、高校協同,創新多學科整合的課程體系建設,多渠道發展國際傳播人才。
逾六成澳青相信內地發展前景大
「『一帶一路』對澳門青年來說機遇多多。」
葉桂平
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澳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研究員葉桂平在分論壇上表示,一項有關澳門青年的報告顯示,64.7%的澳門青年相信內地會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葉桂平表示,澳門青年是澳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動力。他建議澳門在充實「世界休閒旅遊中心」功能的同時,應打造「旅遊教育培訓基地」。
余敬中
此前,霍啟剛在快手上關於大灣區是「家的擴大和延伸」的短視頻,引起了網友熱議。在當天的分論壇上,快手科技副總裁余敬中介紹了短視頻事業中的「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南沙大橋、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等灣區標誌性設施的視頻,都有很高的點擊量。
大灣區展現「一國兩制」優勢
王綽中
台灣旺旺中時傳媒集團副總裁王綽中在發言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將促進「一帶一路」的發展,展現了「一國兩制」的優勢。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具有高度參照性。
台灣台中廣播電台總經理莊子富則認為,廣東台商多,大灣區的確是個很好的機會,自己非常看好大灣區建設。莊子富指出,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台商經貿發展都很有幫助,就像之前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一樣,讓台灣經濟起飛。
灣區故事多 大家都來講
在互動對話環節,粵港澳台嘉賓分別就「如何提升軟實力,參與國際化競爭?」等話題進行分享。全國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以自己作為港人身份出任前海駐港代表的經歷指出,「前海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就是因為我知道香港人關心什麼,我把前海想講的話,用香港人能理解的語言講給他們聽。」
在論壇最後,與會嘉賓各自用一句話來講述灣區故事。不少嘉賓都提到了汪滔和大疆無人機這一經典的內地與香港結合的故事。無線電視助理總經理兼新聞袁志偉說,如果汪滔在香港發展的話,大疆很可能就不是現在的大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