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知識城規劃展示廳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李苑立報道:出席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的部分記者,20日開始了為期3天的港澳媒體灣區行聯合採訪之旅。當日下午記者們來到了廣州中新知識城進行參觀採訪。
打造灣區知識創造示範區
中新廣州知識城位於廣州市的地理幾何中心、黃埔區北部,規劃總面積為178平方公里,是中國與新加坡的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作為廣州國際科技創新樞紐核心區,與廣州國際航運樞紐(南沙自貿區)、廣州國際航空樞紐(空港經濟區)共同構成廣州「外三角」空間布局,致力於建設知識城粵港澳大灣區知識創造示範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
截至目前,知識城已累計註冊企業1524家,註冊資本1333.83億元人民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10億元,建成南北起步區道路(含改造)約50公里,在建重大項目79個,累計14個產業項目竣工。全部項目建成後,將實現工業產值約2500億元,科研、商貿及服務業營業收入約1500億元,打造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中新知識城專利產品骨傳感耳機
粵知識產權協作中心年審結15萬件
在知識城參觀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時,該中心副主任邱絳雯告訴記者,廣東是改革開放前沿陣地,也是專利發明等知識產權大省,每年申請的專利量約佔國內一半,以前專利等申請只能在北京辦理。現在國家知識產權協作廣東中心是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在北京之外設立的第一個協作中心,目前廣東中心的人員隊伍由籌建時的6個人發展到1400多人,專利審查員碩士以上學歷佔到90%以上,現設有七大審查部,可審查領域基本全覆蓋, 2018年完成專利審查結案量15.3萬件,約佔全國的兩成。
另據介紹,依託北京大學法學院師資和研究力量,黃埔區還在知識城建設北京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院和知識產權學院等平台開展深入合作,為區域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在融入大灣區知識產權合作上,該中心今年將試行招聘香港知識產權審查員。
重點實施「1、2、3、3、10」工程
在中新知識城規劃展示廳,記者們通過沙盤與宣傳片了解到知識城的區位優勢、規劃定位與發展目標。據黃埔區的相關官員介紹,下一步,該區將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依託區域產業和環境優勢,重點實施「1、2、3、3、10」工程,打造創新平台,強化制度供給,持續提升與港澳的科技合作水平。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負責人為記者作講解
據介紹,「1、2、3、3、10」工程中的「1」,即精心打造一個青年創新基地,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規劃建設8.6平方公里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通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產業孵化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五大中心,為港澳青年提供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實現創新創業高度活躍、區域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助推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創新樞紐。
「2」是指推動兩個粵港澳創新中心建設。即推動粵港澳清華珠三角研究院粵港澳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兩大創新中心建設。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創新體系建設為核心,打通與港澳高校的合作平台通道,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激發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潛能及產業發展。
「3」是指激活三個創新主體的活力。以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為導向,深化與香港科技園、香港和澳門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推進區域創新體系中企業、高校、科研機構3個重點創新主體之間高效合作,在基礎、應用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攻關等領域合作取得突破。同時,建設3個特色孵化器,鼓勵香港、澳門企業和機構參與建設孵化器等創新載體。全區建設3個以上有「港味」「澳味」,適合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並具有良好的示範性的孵化器載體。
「10」是指出台鼓勵與港澳科技合作10條政策。即以創建廣東省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為契機,為大灣區制度創新探路先行。在港澳人士在開發區創新創業享受「港人港稅、澳人澳稅」、創業資助、社會保障、子女優學、執業資格認定等方面取得政策性突破。積極探索解決海外資金過境、科研要素快速通關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等多個方面的問題。設立港澳科技合作專項,鼓勵協同創新,港澳孵化項目落戶。
從45層大廈俯瞰琶洲
記者探訪大灣區數字經濟新高地
昨日,一行數十位港澳台記者來到廣州「黃金三角」之一的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探訪這個被稱為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琶洲一座座樓宇如雨後春笋,拔地而起
硬件建設日新月異
從大廈45層玻璃窗看過去,清晰看到現在的琶洲試驗區就如同一個大工地,據介紹,目前包括騰訊廣州總部大樓、阿里巴巴華南運營中心等17個龍頭項目,正在緊張建設施工中,年內將新增27萬平米,明年將新增70多萬平米辦公用房。2015年6月以來,琶洲試驗區(西區)已引入騰訊、阿里巴巴、國美、唯品會、小米、復星、科大訊飛、TCL、樹根互聯等一大批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領軍企業。
以「一灣(海珠創新灣)一區(琶洲試驗區)一谷(中大國際創新谷)為核心的海珠創新島,正在分層次規劃建設之中。在互動交流中,唯品會相關人士介紹,唯品會將全球總部放在琶洲,目前大樓已經封頂。唯品會之所以選擇琶洲,就是看中了這裏地理位置好,以及互聯網企業聚集和完善的政策配套。據介紹,琶洲試驗區地理位置優越,它既是廣深港科技走廊的重要節點,也將成為廣州軌道交通最密集地方,未來將有11條地鐵線通過這裏。而距琶洲試驗區只有兩站地鐵路程的大學城,有18萬名在校大學生,能源源不斷提供各類人才。樹根互聯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不只是大企業,像他們這樣並不知名的中小公司,進入試驗區一年多來,員工從200人增加到500多人,增長勢頭迅猛,試驗區提供了快速成長的土壤。
據悉,作為廣東省首批認定的人工智能產業園及「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示範平台」。目前,海珠區已制定《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並於5月13日經廣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原則通過。這也意味?整個試驗區將邁上一個更高發展能級。未來的琶洲試驗區將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平台、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集聚發展高地、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開放合作先行地、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制度創新試驗田。
港企港青可大展拳腳
對於記者們關心的試驗區如何與港澳開展合作,廣州市海珠區琶洲管委會主任郭明富表示,首先香港有不少國際知名的大學,可以將香港研發與琶洲產業對接,將二者相結合。其次,香港作為超級聯系人,可以幫助琶洲的企業「走出去」。三是香港專業服務優勢突出,琶洲去年已與港澳專業服務人士展開磋商。據了解,海珠區在廣州市率先成立服務民營企業粵港澳律師團,精心挑選百名粵港澳律師組成服務團,制定服務民營企業粵港澳律師團服務公約,破解粵港澳三地制度不同、法律體系不同等難題,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高效優質法律服務。四是作為試驗區,琶洲要進行先行先試,進行制度和規則上的銜接,向香港學習構建一流營商環境。
在便利港澳企業和人士進入方面,琶洲已先行一步,落實放管服改革,推出港澳居民「一人一元開公司」服務措施,為港澳資金、企業、平台、項目落地提供便利。今年2月1日,廣州市政務服務中心琶洲分中心正式加掛「粵港澳大灣區廣州琶洲政務服務中心」牌子,是廣東省首家為粵港澳居民和企業提供服務的大灣區政務服務中心。該中心設立港澳企業服務專窗和服務專區。未來還將通過系統升級、數據互通、資源共享,探索與香港、澳門進行銜接,緊扣港澳人士日常辦證需要,分批把與港澳企業和居民密切相關的居住證、入戶、交通、教育、稅務、通關等更多事項逐步納入受理,使大灣區企業和居民能在中心享受「一門式」、「一窗式」高效審批服務。
記者還獲悉,港澳青年5A行動計劃近日已在琶洲啟動。據介紹,粵港澳青創灣、廣州市海珠區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先後在琶洲落地,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更多機遇、更好條件。(記者同理)
百濟神州 廣州基地將投產
20日下午,粵港澳灣區媒體行一行走進中國創新生物製藥公司百濟神州,參觀正在建設的百濟神州廣州生物藥生產基地,直擊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最前沿。據透露,該基地一期工程將於四季度正式投產。
百濟神州廣州生物藥生產基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是重點發展方向。作為首個在納斯達克和港交所雙重一級上市的中國生物製藥公司,百濟神州堅持研發為本。2018年,百濟神州研發投入約45億元人民幣。今年1月,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BTK抑制劑zanubrutinib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突破性療法認定用於治療先前接受至少一次療法的成年套細胞淋巴瘤(MCL)患者,這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新藥首次獲得該項認定。
當天下午,粵港澳台媒體記者一行探營正在建設中的廣州生物藥生產基地,參觀了KUBio生產車間等。據介紹,該基地主要用於生產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抗癌藥,建設面積10萬平米,計劃建設24000升商業規模的生物製劑生產基地,並從GE Healthcare引入全球領先的KUBioTM整體解決方案,預計直接投資總額超過22億元人民幣(約3.17億美元)。相比建造傳統的生產設備工廠,KUBioTM實現更快地建立完整的生物製藥生產設施,大幅縮短部署至投產周期。
參觀間隙,百濟神州副總裁、廣州百濟神州生物藥業首席運營官高偉就媒體關心的問題一一進行回答。在被問及是否會在香港開設研發中心時,高偉回應稱,公司主攻臨床研究和臨床新藥的研發,在加利福尼亞、巴黎、瑞士等地都設有分支機構,以後若有必要擴展生產和研發,將根據需求來確定具體城市。高偉說,百濟神州關注整個大灣區和亞洲的技術發展,公司先扎根本地,在大灣區大規模和長久發展,未來有需要再擴張。
在回應公司運營是否受最近中美關係影響時,高偉表示,公司設備在中美貿易談判很早之前就買定了,因此並沒有受到波及。(記者林麗青)
灣區不缺芯 粵芯9月量產
昨日下午,媒體一行抵達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深入生產線了解「廣州芯」。據該公司副總裁李海明博士透露,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預計9月實現量產,屆時將填補廣東省、廣州市「缺芯」空白,帶動半導體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全新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李海明博士透露,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9 月實現量產。
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的半導體項目是內地第一座以虛擬IDM (Virtual IDM) 為營運策略的12英寸芯片廠,也是廣州的第一條12英寸芯片生產線。自去年3月廠房打樁,公司已在一年的時間內完成廠房建設和設備搬入。走進公司生產線的參觀走道可以看到,設備已經正在進行調試。園區負責人稱,預計今年9月將實現量產,達到月產40000片12英寸晶圓的生產能力,實現量產之後,預計年產值達30億元,並帶動上下游企業形成1000億元產值。
李海明博士稱,粵芯12英寸芯片項目一期投資100億元,項目產品包括微處理器、電源管理芯片、模擬芯片、功率分立器件等,可滿足物聯網、汽車電子、人工智能、5G等創新應用的模擬芯片需求。5G時代迎面而來,物聯網、汽車電子、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即將迎來爆發期。
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一帶是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產業和科技創新最發達的區域,芯片產業需要巨大。李海明博士表示,希望粵芯12英寸芯片項目的投產能夠改變這一局面,滿足本區域乃至內地芯片需求的市場缺口,同時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的變革提供技術上的支撐。對於媒體關注的人才問題,李海明博士透露,粵芯半導體公司已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將合力培養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人才。(記者王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