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封鎖華為,你應該了解的7個問題-香港商報
首頁 > 新聞專題 > 華為! > 圖片新聞

美國封鎖華為,你應該了解的7個問題

2019-05-22
來源:鳳凰網

   核心提示:

  谷歌停用給華為的部分服務對中國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而華為手機的海外用戶將面臨“窒息”。

  海外用戶對特朗普和谷歌的這一行為,紛紛吐槽表示不滿。

  Android是眾多上下游企業長年累月合力推動優化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公有性質。谷歌此舉不利于安卓自身的進步發展。谷歌在未來將安卓私有化的可能性很小。

  華為透露,最快今年秋天,最晚明年春天,華為自己的OS將可能面市。但將面臨諸多挑戰。

  下一步,華為將繼續發展和使用安卓生態,耕耘本土市場。這也為其他國產手機品牌带來機遇。

  華為最近發生了什麼?

  5月15日,美國政府要求美國供貨商必須特批才能向華為出售商品。華為的美國供應鏈遭到打擊。

  20日,“谷歌暫停支持華為部分業務”等消息傳出,谷歌發言人表示暫停部分業務是在“遵從指令”。

  20日隨后,美國商務部官方網站發布:給華為及其合作伙伴90天的“臨時許可”。該發布稱,這項安排是為了給“相關部門和公司提供進行調整的時間”。  

 

  美國為什麼要封鎖華為?這對華為及其用戶會產生什麼影響?下一步,華為打算怎麼辦?針對目前大家最關心的幾個問題,我們綜合了多家媒體報道,參考了多份行業內研究報告和專家解讀,力求為大家答疑解惑。

  1. 什麼是“手機操作系統”?目前我們在用的都有哪些?

  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簡稱OS)是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硬件與軟件資源的計算機程序,是直接運行在“裸機”上的最基本的系統軟件,任何其他軟件都必須在操作系統的支持下才能運行。

  目前我們使用較多的手機操作系統有Google公司的Android系統、蘋果公司的iOS系統、諾基亞的Symbian系統、黑莓公司的BlackBerry系統、微軟公司的Windows Phone系統(包括Windows Phone 7、Windows Phone 8和Windows 10 Mobile)等。據凱度移動通信消費者指數顯示,2019年3月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份額中,安卓以絕對優勢位列第一(78.25),iOS位列第二(21.7%)。  

 

  2019年3月中國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份額(圖源:凱度移動通信消費者指數)

  2. 什麼是“開源版本的安卓操作系統”?誰做了貢獻?

  開源,全稱為開放源代碼。開源軟件最大的特點是開放,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得到軟件的源代碼,加以修改學習,甚至重新發放(在版權限制范圍之內)。

  開源就好比公開一棟房子的結構圖紙,有了圖紙的人可以拿這份圖紙建造一棟一模一樣的房子,也可以叫懂行的人帮你優化原來的設計,造一棟新版本的房子。沒有開源就好像沒有結構圖,要仿造一棟房子只能仿造表面相似,結構性能可能相差很遠,可能根本經不住用戶多堆一點東西就變形垮塌了。

  Google做為安卓的推動者,其實開發了兩塊代碼。

  第一塊是Android Open Source Platform(AOSP)。AOSP就相當于上面提到的房子的結構圖,這里面包括安卓系統的內核,以及部分基礎的用戶功能。由于安卓內核是基于開源的Linux(Android系統的母體),這一部分代碼必須是公開的,而且大家可以免費使用。

  另一塊代碼則不然,也就是如今叫做Google Mobile Services(GMS)的谷歌移動套件。通俗的說,就是把谷歌提供的各種基礎功能和軟件打包在一起,提供給開發者和用戶,這塊代碼是純商業軟件,不受開源的限制,是谷歌的核心利益所在。  

 

  事實上,Android的成長壯大並非只得益于谷歌一家公司,而是全球上下游企業合作開發與努力的結果,這也是Android開源的原因——Android其實不能算谷歌一家的私產,不能完全是谷歌說了算,因為即便是Android系統的內核Linux也是全球各大軟硬件廠商一同開發優化與貢獻的結果。

  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已經有超過1400家公司的大概15600名開發人員為Linux內核做出了貢獻。基于2017年的報告顯示,來自500多家公司的4300多名開發商對內核做出了貢獻,在2017年 Linux內核部分的貢獻情況的名單中,英特爾穩居第一名,其次是紅帽、Linaro、IBM、 consultants、三星、SUSE、谷歌、AMD......華為僅次于Oracle。在2017年,Linux內核代碼,谷歌貢獻度是3%,而華為佔1.5%。

  華為為優化安卓系統所做的努力不可小覷。從2016年11月華為聯合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網易四家企業共同發起的安卓綠色聯盟,到2018年華為發布 “吓人的技術”GPU Turbo用以提升手游性能並降低功耗,以及谷歌將華為開發的解決存儲碎片化問題的F2FS(Flash Friendly File System)文件系統吸收到安卓原生版本中,再到今年4月華為發布“方舟編譯器”,華為一直致力于解決現有安卓這座橋梁並不順暢的頑疾,是對安卓真正深度的優化與革新,可以說為安卓產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3. 谷歌停用給華為的部分服務對用戶有什麼影響?

  5月20日,谷歌宣布暫停與華為的部分業務,這意味着華為只能使用開源版本的安卓操作系統,無法訪問來自谷歌的專有應用程序和服務。

  此舉對中國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在中國銷售的Android手機沒有谷歌服務和應用,有其他替代品。華為將繼續通過Android開源項目AOSP獲得免費使用Android操作系統的權利。

  然而在中國以外的市場,如果采用安卓系統,廠商基本都內置谷歌服務。例如谷歌的chrome瀏覽、Gmail郵箱、google play應用商店以及谷歌地圖等。國外用戶甚至將沒有內置谷歌服務的安卓系統稱為“盜版”系統。  

 

  谷歌服務

  禁用谷歌服務后,華為手機的海外用戶將面臨“窒息”。首先,華為手機系統只能等安卓開源版本更新后才能更新;第二,用戶將無法使用Google移動服務(GMS),包括Google Play商店、Gmail、搜索、谷歌地圖、谷歌相冊,YouTube、推送通知、用戶數據云存儲等一系列明星級應用和服務,因為這些服務不受開源授權協議的保護,需要與谷歌達成商業協議,而這些應用和服務的可替代性也極小;第三,其它需要基于Google賬號的APP將無法登陸,用戶或丟失此前存儲的數據。歐洲是華為的第二大市場,可能因此受到重創。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華為位居第二

  4. 海外網友怎麼看?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海外用戶對特朗普和谷歌的這一行為,展開了非常廣泛且有深度的吐槽。

  有的網友直言不諱:  

 

  “不能打敗他們,就把人禁了?”

  有的網友對美國政府看得很明白:  

 

  “這不是關于保持運行的問題,如果明天特朗普決定把三星、小米也列入黑名單怎麼辦?作為用戶、消費者和客戶,我們需要知道你們關注我們的心聲,而不是那個瘋狂的人的瘋狂想法。”

  更多的華為用戶,用行動表達了對產品的支持:  

 

  “我要對美國做個表達內心情感的動作,當華為Mate 30 Pro發售時,我仍然會訂購。”

  (下面的回復)

  “很好,我應該也會買。”

  “你一定會秀給他們看,哈哈哈。”

  “剛剛訂購了Mate 20x!我也在美國。”

  “總是有辦法通過刷入自定義系統來獲取Google play商店和更新。”

  還有很多用戶期待着華為自己的操作系統面世:  

 

  “這周我會正式入手P30 Pro,我愛它的功能。之前用P20 Pro的時候,主要用來拍照,通訊和玩游戲。就算這些(被禁的)事發生,我始終站他們,因為他們的手機太贊了。我只希望華為新的操作系統趕快面市。”

  回復:“類似于安卓,麒麟操作系統基于linux內核。我猜測可能是來繼承于開源版本的安卓,所以(App)兼容性可能不是問題。華為已經想到今天並且開發了安卓的備用系統是件好事。希望華為快點出新的操作系統,如果比安卓好用就有意思了。”  

 

  “據我所知,他們已經在研發新的操作系統啦。”  

 

  “我知道華為有B計划,走着瞧吧。”

  也有網友對特朗普政府干涉科技產業感到悲哀:  

 

  “為華為感到遺憾,更為整個科技行業感到悲哀。

  親眼目睹政治因素毀了這一切,真讓人難過。”

  5. 谷歌此舉對安卓系統自身有什麼影響?谷歌會在未來將安卓私有化嗎?

  如前所述,Android是眾多上下游企業長年累月合力推動優化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公有性質,如果限制某些廠商不能用Andriod,顯然也難以避免讓其他ODM(原始設計制造商)廠商、芯片廠商甚至軟件開發商的利益以及上下游企業的利益受損,基于各自未來前景與利益考量,上下游參與開源聯盟的企業也會抵制谷歌破壞開源協議的行為並作出一定的反制措施。至少,在對Linux內核代碼的優化與貢獻上的動力會降下來。廠商們會人人自危,全球的手機廠商可能再也不敢用Andriod,那麼結果就是各自搞自己的系統或者重新扶持一個開源系統。這可能會導致Android逐步走向衰落。

  因此,谷歌在未來將安卓私有化的可能性很小。一方面,它會遭遇到來自開源聯盟內廠商的極大阻力,牽涉到上下游利益相關的廠商也會考慮合力推出一個真正公有、開放、有合理、開放授權機制的新系統出來替代它。另一方面,隨着Android生態一路壯大,谷歌雖然是Android陣營的盟主,但卻無力獨自完成整個 新Android系統的開發、適配,和分發工作,並且越來越依賴合作伙伴。也就是說,隨着Android生態壯大以及深入發展,它需要集合越來越多的芯片供應商、運營商以及 OEM(原始設備制造商)廠商共同努力來突破瓶頸,華為等巨頭廠商的貢獻非常重要,因為它深入參與到了整個Android系統從基礎代碼到終成型的過程之中。

  因此,谷歌如果對特定廠商尤其是華為這種頭部大廠實行限制,本身就是分化自身的陣營,影響Android的優化進度與新系統開發,也降低自身陣營的實力與市場份額。

  6. 華為備用操作系統現狀如何?轉正可能性有多大?

  “備胎”能否成功?這是每一個牽掛華為,甚至牽掛國產手機廠商的核心命題。從歷史出發去尋找答案,我們對于備胎的前景並不樂觀。

  在智能機10年的歷史短河中,涌出的OS如過江之鯽。既有傳統廠商諾基亞推出的 MeeGo、三星推出的Baba以及聯合英特爾研發的Tizen OS、黑莓自己的Blackberry OS, 又或者是科技巨頭微軟的Windows phone(害死了諾基亞)、阿里的Ali OS(坑壞了魅族)、惠普的Web OS,小清新的Firefox OS、安卓之父安迪·魯賓的二次創業作品 Ambient OS,死掉的系統不少于10個,揮發的資金超過了百億美元,數萬研發人員的心血就是無法成功。為什麼?這是每一個創業的人問自己的問題,也是每一個圍觀者試圖參透的問題。

  從iOS成功的經驗來看,“生態”始終是其強調的構建智能機市場的核心要素。智能機的操作 系統本身在使用時並不具備絕對的差異性,但是底層架構的區別以及基于架構開發的軟件 應用正是決定了使用者人數多寡的決勝因素。我們以“死亡系統”中有名的Windows phone復盤,微軟為了推廣自己的操作系統不可謂不用心,但是應用開發者對其支持過于緩慢,例如微信和支付寶這兩個重磅的應用產品,版本號始終落后iOS和安卓兩個序列,使得用戶的使用體驗極其糟糕,也無法體驗新的產品功能,久而久之便被用戶拋棄;反過來說,用戶數量的稀少(后發劣勢),也是應用開發者將WP用戶優先級放置在較低層級的原因。

  過去幾年,華為在手機操作系統的硬件和軟件層面均有所准備,即便是與谷歌一直處于“友好合作”的狀態,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也表示:我們已經准備好了自己的操作系統,一旦發生了我們不能夠再使用這些(來自Google和微軟的)操作系統的情況,我們就會做好啟動B計划的准備。

  事實上,早在2012年,當美國對華為和中興展開調查時,華為就開始研發 Android 替代品鴻蒙(此前被稱為麒麟OS),2016年仍在開發該系統。關于鴻蒙,有消息稱,該操作系統是基于對開源系統Linux的優化,並已部分用于華為手機中。一直以來,鴻蒙 OS 被認為是華為在手機操作系統層面的備用方案,對外曝光的信息不多,但仍然是輿論關注的焦點。任正非曾說過:“如果說其他操作系統都給華為一個平等權利,那我們的操作系統是不需要的,為什麼不可以用別人的優勢呢?”。

  國際市場研究公司 CCS Insight 曾預測:華為將在2022 年發布移動操作系統是真實存在的。面對如今的這一局面,不少用戶猜測:華為的鴻蒙OS系統恐怕要提前亮相。據余承東透露:“最快今年秋天,最晚明年春天,華為自己的OS將可能面市。”  

 

  雖然華為的鴻蒙OS可能已經做好准備,但是它的軟件生態圈近乎沒有,畢竟鴻蒙OS出現的時機不是智能機的普及初期,與其他各大廠商的軟件兼容可能也存在磨合期。現在的鴻蒙OS只能作為備選方案,是華為戰略意義上的備用手機操作系統。

  從惡劣的角度來看,華為已經做好背水一戰的准備,但關鍵的問題是,核心應用程序的開發公司們是否會予以鼎力支持?主流的用戶群體能否忍受落后的應用版本?以及同等硬件配置下,華為手機的用戶體驗能否跟得上安卓對手們?畢竟做一個操作系統真的不難,難在應用生態的繁榮,難在確保軟硬件融合的系統體驗。如何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安全性、如何將一個空殼平台吸引更多應用開發者進來開發軟件才是關鍵問題。

  曾經,網傳的“Fuchsia”系統其實只是谷歌聯合各大廠商一起研發的,未來從根本上取代安卓的一種全新操作系統,它將兼容安卓、Chrome OS,並且支持ARM和X86體系,是谷歌一統各大智能設備的平台野心,華為僅僅是參與聯合測試——根據谷歌官方的聲明,這類大系統的研發還需要3年才能上線。這對華為來說恰恰是致命的——Fuchsia很可能不再是開源系統,華為將來可能面臨無法使用Fuchsia的困境。悲觀來看,這場“絞殺”留給華為的時間窗口也許只剩下不到3年。

  7. 下一步,華為打算怎麼辦?

  5月20日,華為第一時間就谷歌暫停與華為部分業務合作發布聲明,表示“華為有能力繼續發展和使用安卓生態”,“未來華為仍將持續打造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全場景智慧生態,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因為法律限制,華為在中國使用的Android操作系統並未使用任何Google原生服務,而是使用了華為自家的眾多云服務,以及軟件商店。這些服務和商店的設計也都符合了中國國情,不過場景轉移到國際市場,要如何說服既有客戶轉移到華為自家的服務,恐怕具有相當的難度,尤其是Google地圖、YouTube等平台,具有無可取代的優勢。其他像電子郵件服務、云存儲、云相片庫等基本上華為可以自行建立,難度較低。

  那麼或許華為可以重新挑選合作伙伴,比如說抖音平台已經在全球佔有一定的份額,是個准全球化的產品,若能夠與抖音國際版合作,或可取代一部份的Google影音平台的受眾。

  至于在地圖方面,Google Map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地圖,其上面的地理信息服務與導航功能被廣為使用,但地圖軟件其實相當多,即便是國內的百度地圖之流的產品,其實也能提供一定的服務替代功能。

  但是中國地圖廠商缺少了全球范圍的衛星地圖,也缺乏各種除了中國地區以外的本地化地理信息服務,甚至像搜狗地圖或騰訊地圖,更只有提供中國范圍的地理信息。那麼或許百度會是個可能性比較高的替代品,雖然少了部分功能,但至少提供了全球范圍的基本地圖信息,也具備一定程度的導航能力。

  當然,華為也可以選擇自行發展地圖軟件,但是地圖內容要從無到有建立起來,需要非常高的成本,以及相當長的時間,要做到像Google這樣詳細的程度,那更是幾乎不可能,若考慮到短期之內就必須上線提供服務,那麼找現有的廠商進行合作還是比較合理的選項。

  雖然微軟或其他外商也提供相當細致的地圖服務,但這些廠商將來也可能把華為作為禁止合作的對象,因此國際地圖廠商就要排除在可能合作對象之外。

  即便華為在Google服務尋求到替代品,但全球范圍市場肯定還是會遭受嚴重的打擊。雖然不至于第一年國際市場份額就完全喪失,但依照國際市場的消費習慣,越先進的國家和Google服務綁的越深,這些國家肯定會首先拋棄華為,而在開發中市場或落后國家中,對Google服務認知不是那麼深的,就有可能接受華為提供的替代品。

  也因此,首當其沖的就是華為高端產品業務。為了填補這些多出來的產能,華為肯定會回頭大力耕耘本土市場。

  另一方面,這也為其他國產手機品牌带來了機遇。OPPO,vivo,小米等手機廠商對安卓系統的優化改進也做了不少貢獻。未來,他們可能佔領歐洲市場。  

 

  結語

  一紙禁令雖無法阻止華為繼續使用開源安卓技術,但還是為國產手機操作系統的研發敲響了警鐘。目前,國內具備完全自主研發能力的廠商十分有限,無論是硬件層面還是軟件層面,大部分都是基于開源代碼進行改進。國產自研技術需要更多“科技自立”的中國科技公司站出來並有所作為。如今,高通、英特爾、賽靈思在內的芯片制造商對其員工表示拒絕向華為供貨,從芯片到操作系統,華為面臨的壓力愈來愈大,如若技術難以自立,何談企業自立?

  本文來自鳳凰網新聞深度分析欄目“風向”

[責任編輯:蔚然]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