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記者程功明、冷運軍、林麗青報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把大灣區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地處大灣區中心地帶的東莞,憑藉着完善的產業配套、創新平台和重大科學裝置等方面的優勢,正全力助建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近日,記者深入東莞,探訪了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和高新技術企業代表,實地了解東莞在助建國際科創中心、打造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方面的成就。
CSNS為大灣區科技創新插上翅膀
在距離香港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廣東東莞,在大朗一片鬱鬱蔥蔥的荔枝林裏,坐落?中國迄今為止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大科學工程——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這項「國之重器」由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共同建設,它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擁有散裂中子源的國家。
散裂中子源裝置就像「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去年8月23日,經過十餘年的籌備和六年半的建設,總投資23億元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正式運行,9月正式對全球用戶開放。散裂中子源填補了國內脈衝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技術和綜合性能進入國際同類裝置先進行列。
據中國散裂中子源工作人員張瑋介紹,在中子應用方面,目前首批已建成3台譜儀,分別為通用粉末衍射儀、多功能反射儀、小角散射儀。張瑋說,自中國散裂中子源進入正式運行階段以來,裝置運行穩定可靠。首輪開放運行時,用戶申請非常踴躍,上機時間供不應求。三台譜儀共完成了40項用戶課題,取得了重要成果。用戶來自國內外的三十餘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包括港澳地區和英國的大學)。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東莞分部中子科學部副主任張俊榮說,以前香港學者在一些特別需要中子研究手段的科學問題上,只能遠赴重洋做實驗,並且實驗時間常難以保障,或者僅能採用計算機模擬結合一些常規研究手段。現在他們可以到東莞親自做中子實驗了。
「香港大學副教授黃明欣團隊成為CSNS通用粉末衍射儀的首位香港用戶,借此,他們獲得了高強鋼在不同組織結構及不同變形條件下的重要微觀參數信息。」據張俊榮介紹,自CSNS開始運行以來,香港註冊用戶就佔了用戶總數的10%左右,在已開展的實驗中,香港用戶的實驗佔了14%。
粵港聯手打造機器人產業集群
離大朗不到半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該基地是在東莞市政府、松山湖國家高新區支持下,由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中心主任李澤湘教授、原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高秉強教授和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甘潔教授等聯合發起成立,按照「政府資助、企業化運作」模式建設的孵化載體。截至2018年底,機器人基地已經有包括大疆創新、固高科技、逸動科技、李群自動化在內的80餘個團隊在研發,包括53家創業企業和32個創業團隊,從家用機器人到工業機器人,從核心零部件到集成均有覆蓋,總產值超過19億元。
談及為何落戶東莞,該基地相關負責人表示,東莞地處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周邊產業鏈條非常完善,且該區域迭代速度是硅谷的5倍,成本只有硅谷的五分之一。據介紹,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專注於構建健康的可持續的學院派創業支持生態系統,通過聯結香港、內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應鏈等資源,搭建完整機器人生態體系,為團隊提供全方位資源支持,建設一個面向內地、香港乃至全球的機器人和智能硬件創業平台,打造一流的機器人產業集群。
目前,基地已對42家創業團隊/企業投資9500餘萬元,幫助15家在孵企業獲外界知名風投公司投資高達4.83億元。起步於2011年的李群自動化,其創始人之一是李澤湘的博士生石金博,2015年獲得了來自紅杉資本和明勢資本的3000萬元A輪投資。石金博在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建設過程中也成為李澤湘的左右手,為創新創業團隊的進駐孵化和服務提供了眾多實質性的服務與指導。
在人才培養方面,基地致力於培養機器人和高端裝備技術工程師和技術管理領軍人才,採用基於項目和課題學習的辦學模式,與東莞理工學院、廣東工業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四方合作共建粵港機器人學院,自2015年起已招收4屆超500名學生。據介紹,首屆畢業生中有三成選擇留在松山湖創業,三成學生選擇就業,其餘的選擇考研。
港澳研究機構「近水樓台先得月」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和布局,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給體系;要強化能源儲運體系;要優化製造業布局,提升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發展水平;要加快製造業結構調整。粵港澳大灣區的諸多發展問題要靠科技解決,而面向應用的CSNS正是為此創建了一個極好的研究平台。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它的成功建設,為香港和澳門地區諸多學科的中子散射研究和應用提供重大發展機遇。中國散裂中子源落戶東莞後,港澳地區的許多大學「近水樓台先得月」,已經開始吸引中子散射研究和應用的人才,建設相關的學科。
據張瑋透露,CSNS另有6台譜儀裝置正在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工信部五所等相關的用戶單位開展合作共建。
謀建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
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記者前往位於東莞大嶺山鎮的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機器人產業基地中的孵化企業不同,拓斯達專注於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的研發、製造、銷售,已於2017年2月9日成功登錄A股創業板上市。
據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辦運營部助理梁哲介紹,是一家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智能製造綜合服務商,致力於打造「系統集成+本體製造+軟件開發+工業互聯網」四位一體的工業機器人生態系統和整體自動化解決方案。
在拓斯達機器人總裝車間,一台畫像機器人引起了參觀者的注意。只需坐到指定的位置,根據指引操作,對面的機器人就會根據圖像,在紙上畫成像。據梁哲介紹,該機器人主要是公司在自動化與視覺技術結合方面的探索。
科技創新及追求前沿技術為拓斯達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公司主要客戶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國內外知名企業近6千家,產品遠銷亞、美、歐、非等30多個國家。拓斯達集聚了加拿大、韓國、台灣等全球高端人才,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00餘項。
拓斯達僅僅是國際製造業城市東莞在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方面的一個剪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東莞擁有工業企業17.4萬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超過1萬家,排名廣東省第一。2018年,東莞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佔比分別達52.3%和38.9%。其中,先進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480億元,同比增長37.1%。
梁維東:建設一中心強化三功能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把大灣區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地處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位置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的東莞,迎來了重大歷史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八次點名東莞,足可見東莞在大灣區規劃中的分量之中。東莞市委書記、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梁維東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為東莞新一輪發展迎來了機遇期和窗口期,參與大灣區建設,東莞要以創新性的思維和超常規的工作力度,更加積極主動地搶抓機遇、謀劃推動發展,加快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要突出以製造業為中心、強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擴大開放合作示範、現代優質生活服務」三個功能,把東莞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各項工作抓實辦好。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東莞在更高平台、更寬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為建設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東莞重點推動六個方面的工作,包括提升城市品質提升、全力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升軟環境對接、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與港澳合作、推進重大發展平台建設。
梁維東說,東莞要全面對標廣深港澳等先進城市,加快形成與國際一流灣區相適應的城市品質;同時,東莞要通過改革創新,推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促進要素資源合法充分流動,促進新投資快速高效落地,進一步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以大灣區視角,提升交通規劃建設水平,推動形成對接灣區主要城市的快速交通網絡。
【鏈接】廣開言路助建品質東莞
16日,「粵港澳大灣區東莞發展新機遇」論壇在東莞市舉行。灣區新時代,東莞以構建「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為追求,廣開言路,邀請眾多專家學者為東莞搶抓灣區新機遇建言獻策。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提到「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及「支持東莞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歷經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東莞已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工業是強國之本,未來,如何撐起大灣區製造業脊樑,東莞責無旁貸,更是重任在肩。對此,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對標全球三大灣區,在科技、金融、高端製造等領域對標全球的最高標杆,成為具有全球經濟領導作用的核心區。東莞不僅是全球製造業中心,還具有成本優勢、地理優勢,與灣區三大中心城市香港、深圳、廣州比鄰。
香港是大灣區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金融、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實力可為東莞製造業賦能。方舟建議未來港莞在科技合作方面,可以對接東莞對新產業技術的市場需求和香港的基礎科研,共同建立莞港澳的「技術轉移信息化平台」;推出東莞特色的「鷺巢人才計劃」,以香港為平台和跳板,引進境外優秀人才;借鑒台灣工研院成果經驗,在東莞成立「大灣區工業研究院」,推動大灣區企業共性研究。
如何參與大灣區建設,梁維東表示要要突出以製造業為中心、強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擴大開放合作示範、現代優質生活服務」三個功能。
對於東莞提出的「建設一中心,強化三功能」的參與大灣區建設戰略定位,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郭萬達在作主題為《東莞如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中心》演講時亦表示讚同。
「東莞的優勢在於產業綜合配套能力強、特色產業集群明顯、產業技工隊伍龐大、高新技術企業加速集聚、科創平台加速聚集。」郭萬達說,東莞要加強載體和平台建設,加強與香港、深圳、廣州的合作對接,加強體制機制改革,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如加快中子科學城、松山湖園區、濱海灣新區、粵海銀瓶合作創新區等重大載體的建設,重點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提升大學創新城、台灣高科技園、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等平台的功能和配套水平,為中小企業和創新創業投資者提供優質的「低成本」空間。推進「廣深科技創新黃金走廊」的城市更新和舊工業區改造,打造一批科技型產業載體,構築一批創新型社區。
香港、深圳、廣州作為大灣區的三大核心城市,東莞距離三地的車程均在一小時之內,且東莞處在穗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郭萬達表示,在承接三大城市的產業輻射方面,東莞具有先天優勢;除了承接深圳的產業外溢,東莞要加強與深圳合作,推動中子科學城、光明科學城「雙城聯動」,共建「大灣區創新之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