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升級至科技戰。資料圖片
貿易戰沒有贏家,這一點大約有異議的不多。因為一直打下去,中國的企業自然是受損了,但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也好不到哪裏去。譬如最近的新聞,美國制裁中國的高科技企業華為等,限制美國企業和華為等做生意,華為產業鏈相關公司的股票大跌,但賣半導體給華為的美國半導體企業同樣股票大跌,也受害不淺。另外,美國總統特朗普說要給剩下的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的關稅,稅還沒加已經在美國超市引起中國商品的搶購潮,老百姓紛紛趁尚未加價囤積中國商品,金錢和精力都受損。
在貿易戰中美國佔有一定優勢,是主動發起進攻的一方,中國是被動防守的一方,而且貿易戰中中國經濟受到的衝擊可能較美國更大。這一點一般人也都同意,譬如去年貿易衝突加劇時,中國經濟承受了非常巨大的壓力,股市大幅下跌,而同期的美股表現就要好很多,美國經濟數據也保持得不錯。而今年以來,貿易戰已經有升級為科技戰的模樣,美國動用國家之力封殺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企業,能想到的、能使上勁的地方都在動手,給中國不少高科技企業的發展製造了巨大困難甚至生存壓力。
網絡圖片
以「和」止戰或有助經濟
所以,事實很清楚,短期而言,貿易戰「打」,對中國是不利的,當然對美國也是不利的,不過由於美國自認為(事實上也是)在貿易戰中相對佔有一定優勢,設定的目標超越了中國的底線,令中國不得不打;而達成貿易協定,停止貿易戰,則對雙方都是有利的。但是,對中國來講,如何才能達成協議,取得對中國最有利的結果,卻不是一個那麼容易看清的問題。
現在擺在中國面前的有兩個選擇,雖然最終目的都是通向停止貿易戰,達成貿易協定,但手段卻很不同。一個選擇是以戰止戰,用堅持打貿易戰、給美國經濟造成實質傷害的辦法,逼迫美國放棄那些超越中國底線的想法,在相對公平的基礎上,達成貿易協定;另一個選擇是以「和」止戰,暫時妥協退讓,接受美國的過分要求,按美國能接受的條件與美國達成貿易協定,先過眼前這一關,再徐圖後計。
網絡圖片
表面看起來,兩個選擇都有一定道理,以戰止戰雖然有可能達成更公平合理的協定,但是經濟的短期受損明顯會更大,而且打下去,也不十分肯定就一定能夠達成一個更公平合理的協議,也有可能拖很久,也未必能有理想結果;而以「和」止戰,雖然接受了一些美國的無理要求,卻可以盡快終止貿易戰,令經濟回復正場☆態,然後可以繼續埋頭發展(理想狀況下),等經濟更強大時,再謀求更公平的條件。
聽起來,以「和」止戰在短期對經濟有十分明顯的好處,雖然不肯定以後會如何變,但起碼眼前一關算是過去了,不過這個辦法真的長遠對中國有利嗎?單憑主觀想像,確實很難回答。
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有一個獨特的優勢,就是擁有兩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我們很多現在遇到的問題,其實在歷史上都有過類似的情形發生,所以,在看不清前景的時候,回顧一下歷史,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歷史上有類似情況的,遠的有戰國時期,秦國以優勢逐步蠶食吞併六國。當時秦國對六國的主要手段是先蠶食後吞併,先兵臨對方城下,然後要求對方割地賠款,對方割地賠款後退兵;過一段時間,再次製造兵臨城下的狀況,然後再次要求對方割地賠款。一來二去,六國就變得越來越弱,為秦國最後的吞併奠定了基礎。
網絡圖片
抗美援朝之戰可供借鑒
而以戰止戰,最鮮活的例子就是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後的抗美援朝之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戰爭初期韓國節節敗退,美國為了遏制親共產黨勢力在半島的擴張,召集了16個國家組成聯合國軍進入朝鮮半島,協助韓國打擊朝鮮。為了避免被敵對力量直接壓到中國邊境,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
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一年,飽經戰火的中國亟需休養生息,缺乏最起碼的工業能力,但是為了保衛國家有一個安寧的環境,拿萬國造武器的志願軍義無反顧地在朝鮮直面美軍的現代化武器,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後,中美雙方終於在三八線附近穩定了戰線,經過兩年的時打時談,美國終於認識到無法用武力奪取更多的利益,只能放棄了談判開始時的一些過分的要求,與中朝達成了相對公平的停戰協定。
貿易戰終將達成協定
抗美援朝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美國自我感覺還能拿到更大好處的時候,和平是無法達成的,只有當美國用盡全力卻發現再也無法得到更多時,和平的時機才能成熟。另一條經驗就是,如果美國付出了很大代價卻沒有取得預想效果,下一次他們就會謹慎很多。
所以,拿這個經驗看現在的中美貿易戰,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貿易協定最終是會達成的,但達成前需要讓美國把手裏的牌全打出來,當打出王牌也無法得到更多的東西時,美國人心裏才會舒服,才願意公平地達成協議;另一點就是,當美國用盡全力之後還是無法突破中國的底線後,中美關係的長期平穩發展才較為可能。
有一部分中國人擔心美國的制裁壓力,希望中國盡快妥協與美國達成協議,這種想法不用說在策略上存在很大漏洞,在政治上其實也是完全不可行。因為新中國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基本廢除了與列強的不平等條約(除個別特殊情況外),現在如果按美國開出的條件:停止《中國製造2025》中對先進製造業的補貼,接受美國對《中國製造2025》產業的潛在進口限制,實施「直接的、可驗證的措施」,阻止網絡間諜入侵美國商業網絡等,達成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人民能答應嗎?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楊玉川(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