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 「在路上」收穫滿滿的感悟-香港商报

壯麗70年 | 「在路上」收穫滿滿的感悟

2019-06-13
来源:求是網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系列調研
 
  腳沾泥土,更感花香;「在路上」,感悟涌動。4月1日至17日,紅旗文摘編輯張少義、欒迪參加「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深入山東省壽光市蹲點調研,看到了新時代基層最美、最醉人的風尚,傾聽了群眾最真、最樸實的心聲,也收穫了對「四力」最深、最實在的感悟。
 
  找准方向感。方向感承載着使命與責任。增強腳力,關鍵是找准自我定位、清醒認識職責。通過調研,我們由衷感覺這是基層常走常新的首要前提。以前常聽人說,主題宣傳是媒體的「四季歌」,年年歲歲花相似。但是,壽光調研讓我們感受到的是,歲歲年年總不同。作為中央確定的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18個重大典型之一、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集中宣傳推廣典型,壽光既是新聞的「富礦」,也是被媒體深挖和密集報道過的「尾礦」。採訪團組建之初,一些記者調侃壽光的新聞素材已被「吃干榨凈」。「出彩」首先要「出新」,我們確定始終圍繞「奮鬥」主題,將更多鏡頭、更多筆觸聚焦「壽光模式」的貢獻者、新時代的奉獻者,集中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壽光基層的創業故事、創新活力,着力探尋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方面的新探索、新經驗。方向一定思路清,調研工作開展相對比較順利。「改革先鋒」王伯祥、「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王樂義、「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林紅玉相繼接受我們的採訪,蔬菜「棚主」、農技專家、企業經營者、科研工作者、黨員幹部等一大批基層奮鬥者向我們深情講述「壽光故事」。採訪的過程讓我們深受教育、滿懷感恩,也對國家未來信心滿滿、催人奮進。
 
  追尋現場感。現場感連接着實況與真情。增強眼力,必須深入基層、身在現場,不浮光掠影,不道聽途說,才能了解最直觀、最真實的情況,也才能體驗最生動、最真摯的情感。壽光調研期間,我們拋開當地提供的書面材料,堅持帶着問題、多到現場去、多做「自選題」。在三元朱村、稻田鎮崔嶺西村、洛城街道東斟灌村,我們走進一間間大棚,和農民兄弟在番茄、青椒、茄子叢中直接交談;在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壽光市現代農業創新創業示範園區、濰坊科技學院設施園藝研究院、壽光檢測中心有限公司,我們查看各類儀器設備和種子種苗,向科技工作者追問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在聯盟集團、凱馬汽車製造公司、金玉米公司、晨鳴集團、魯清石化等地,我們努力開掘企業經營者的「真心話」;在農產品物流園,我們凌晨四點採訪交易的農戶和經銷商。正是因為到現場、在現場,親眼見行動,親耳聽評點,親身受感動,讓我們不再錯過以往擦肩而過的新時代奮鬥圖景。
 
  展現溫情感。溫情感體現着思想與品質。增強腦力、筆力,既要「身到」,也要「心到」,心中秉持深情,眼中飽含感情;要將深入調研與深入思考相結合,講成績、談問題、提建議,筆端都要傳遞溫情,避免冷冰冰。調研期間,我們與壽光群眾不隔遠,情感上更融通,彼此敞開心扉產生共鳴,看到了最生動最真實的基層情況,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家國情懷。調研歸來,我們相繼撰寫了《壽光為什麼「能」》《「久久為功」關鍵在作風》《「信義」菜鄉》《「共富」路上》《做好「農」字大文章》等,深情為總書記點贊的「壽光模式」發聲,也為關注鄉村振興的億萬農民積極「尋路」。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我們在壽光的調研,只是記錄了新時代奮鬥者的一曲低吟,擷取了當下社會正能量的一朵浪花,反映卻的是今天中國社會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貫徹踐行,見證的是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奮勇前行。
[责任编辑:赵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