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約非洲「湘」伴前行-香港商报

「湘」約非洲「湘」伴前行

2019-06-27
来源:香港商报

  

中聯重科產品助建坦桑尼亞基甘博尼大橋。 

  人間正道,莫若知音同行。跨越萬裏征途,非洲和湖南再次相遇。6月27日-29日,首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在湖南長沙拉開帷幕,非洲朋友遠赴湖南,在長沙共同編織「中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

  千年之前,一艘揚帆破浪的航船已經為這次相遇埋下了伏筆。

  1998年,一艘開往西亞、北非的沉船在印尼海域被發現,被命名為「黑石號」。黑石號上載了6萬多件中國瓷器,其中長沙窯5萬多件。這批瓷器,留下湘非往來最早的痕跡。而今在長沙銅官窯,可以尋覓到這段歷史的蹤跡。

  湘非的經貿交流穿越千年,沒有因為時間而沖淡,反而愈發芬芳。有關公開報道數據顯示,湖南與非洲貿易、投資快速增長,貿易額連續四年保持50%以上增速,2018年達到28億美元。湖南在非洲投資的企業超過120家,合同投資總額近10億美元。

  中非「湘」約,「湘」伴前行。隨着長沙直飛內羅畢新航線開通,湖南到非洲的旅程濃縮在11個半小時之內,湘非定期航線不再空白,湘非距離更近,發展的橋樑更加穩固。 陳娟 何雯

湖南人肖寒冰(右二)在給尼日利亞當地人講解辣椒 種植知識。 

  互幫互助 我們是互相扶持的親人

  湖南韶山是非洲人民心目中的聖地,因為這裏是毛澤東的故鄉。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成千上萬的非洲朋友來到韶山。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超過68批非洲朋友到訪韶山,其中國家元首級別的就有10餘位。

  毛澤東與非洲交往超過1/4世紀,同非洲人民有著濃濃的情誼,被非洲朋友親切地稱為“Chairman Mao”。毛澤東對非洲人民的情誼一直在湖南延續下來,一批批的湖南人踏上非洲這片貧瘠、廣袤的異鄉土地,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條件改善、技術援助的浪潮中。從單純的好奇到融入和理解,從思鄉心切到把非洲當成第二故鄉……他們選擇了非洲,並和這片土地有了剪不斷的親人般的牽掛。

  1973年,湖南派至塞拉利昂首都弗裏敦的醫療隊是湖南援非的第一批醫療隊。此後,湖南醫療隊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非洲。1985年,湖南向“石頭城”津巴布韋派遣醫療隊,2015年,烈性傳染病埃博拉肆虐西非,威脅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湘雅醫院牽頭,組建中國(湖南)第五批援塞抗疫醫療隊。近些年來,湖南醫療援非越發豐富多姿:光明使者一路“光明行”,亮劍白內障、青光眼;“對口醫院”遠程診療平台,促亞非大陸同質化醫療服務即點即通……湘雅醫院、省人民醫院、省兒童醫院等7家公立醫院,會師援非陣營,輸出中國模式、貢獻中國智慧。塞拉利昂、津巴布韋人民,把湖南視作“白衣天使的家鄉”,將湖南醫療隊員稱作“東方白求恩”。

  湖南省人民醫院眼科護士長向琴說,永遠忘不了在塞拉利昂義診時,當地孩子唱響《茉莉花》中文歌,並喊她“ Chinesemama(中國媽媽)”。只要湖南援塞醫療隊進村,就會跑出一群孩子歡呼:Chinese!Chinese!前呼後擁著幾名醫療隊員,瞬間彙成一支大軍。

  據相關數據統計,近半個世紀馳而不息,湖南累計“望聞問切”兩國患者20多萬人次,言傳身教當地醫務“種子選手”8000多人次,懸壺濟世譽滿非洲杏林。

  醫療援助只是湘非親人般情誼的一個縮影。中國為非洲國家援建農業技術中心,派遣農業專家,培養農業技術人才,作為農業大省的湖南則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手。1986年舉辦了世界首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1995年舉辦了雜交水稻界最有名的國際水稻科技培訓班並延續至今。幫助非洲解決吃飯問題的袁隆平也成為非洲人民最熟悉的老朋友。

中車株機公司為南非研製的雙流制窄軌電力機車。

  互通有無 我們是惺惺相惜的朋友

  與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從“黑石號沉船”展示的湖南長沙窯的陶瓷產品證明,早在唐朝時期湖南便與非洲朋友互通有無,而且還非常密切。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非合作,湖南和非洲已有8對友好城市。隨著“非洲國家駐華使節湖南行”“湖南—南非經貿合作對接會”“第七屆中非共享發展經驗高級研討班”“第四屆對非投資論壇”等一系列重大活動的舉辦,湖南與非洲的交往更加緊密,互通有無的規模更大、層次更高。湖南出口到非洲的產品,也從瓷器、茶葉、湘繡升級為更高層次的文化、教育產品,“文化湘軍”馳騁非洲。

  2017年1月,中南傳媒正式實施商務部“援南蘇丹教育技術援助項目”,幫助南蘇丹制定教育發展的長遠規劃,編寫了南蘇丹小學一年級數學、英語、科學教材,印刷了130.3萬冊教材教輔,緩解了當地教材嚴重短缺的壓力。南蘇丹教育部部長約翰·蓋·尤阿盛贊,“援南蘇丹教育技術援助項目”已在當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紅太陽升起的湖南,給南蘇丹帶來了曙光。

  2010年起,湖南的藝術團體越來越頻繁地走進非洲。2014年炎夏,湖南民樂團、湖南省湘劇院、湖南省雜技藝術劇院遠赴貝寧和喀麥隆,桑植民歌《馬桑樹兒搭燈台》、湖南花鼓戲《補鍋》等驚豔了當地觀眾。2015年金秋,湖南電影展播、民俗表演亮相中國湖南-南非北開普省友好活動周。2016年春節,湖南綜合藝術團赴非洲赤道幾內亞、埃塞俄比亞、南非3個國家的4個城市參加“歡樂春節·錦繡瀟湘”活動……

  湖南的動漫也在非洲刮起旋風。湖南少兒出版社出品的36集動畫片《笨狼和他的小夥伴》2018年6月登陸非洲以來,已在坦桑尼亞、烏幹達、盧旺達、馬達加斯加、中非、莫桑比克等16個國家播出,還有20多個非洲國家簽了播出協議。

  你來我往,非洲的產品也在湖南打開了一片市場。

  在湖南省最大的批發市場長沙高橋,南非的紅酒、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加納的鐵砂礦等,深受長沙消費者的喜愛。從2005年開始,高橋大市場商戶自發引進非洲產品經營,如埃塞俄比亞的耶加雪啡咖啡豆、烏幹達的羅布斯塔咖啡豆、南非的紅酒等,這些產品通過高橋大市場成熟的商貿流通渠道,銷往湖南、江西、貴州、四川、重慶、廣西等地,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

  在長沙的非洲文化園,非洲雕塑園、非洲文化展廳、中非友誼館、非洲篝火晚會、非洲文化夏令營等特色場所和活動也吸引了諸多遊人慕名前來“打卡”。

  而隨著網上中非經貿博覽會線上交易平台的上線,湘非交流的渠道更便捷。未來5年,平台將服務中非近5億用戶和100萬家企業,落地非洲渠道網點10萬個,日處理跨境包裹100萬個,年進出口額超100億美元,“今後非洲人民購買長沙的商品將更便捷、更便宜。”中非經貿博覽會線上交易平台承建方長沙非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關鍵介紹。

  互補優勢 我們是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充滿哲理的中國古語闡明中非合作要義。中國已經連續十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中非優勢互補,需求與供給高度契合。而大湖之南的優勢產業、企業也十分契合非洲目前的實際需要。

  “湖南工業正努力邁向中高端,也與非洲產業結構高度契合,大批優質產能和先進技術符合非洲當前的發展需求,湘非之間產業結構互補,合作空間巨大。”湖南省商務廳廳長徐湘平說,非洲農業生產普遍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礦產開采能力不足,而湖南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礦產品開采與深加工等領域都有著獨特的優勢。

  三一重工18號智能工廠是亞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車間,它國際化進程的啟動,起源於2002年一份非洲摩洛哥的訂單。此後17年,三一在非洲的發展進入快車道,近三年平均增長超過50%。截至今年4月,三一重工在非洲累計銷售超過100億元人民幣,銷售設備約1.2萬台,對非出口位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名。

  湖南工程機械產業在中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的非洲對工程機械需求劇增,為湖南“重器”走進非洲提供了機遇: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肯尼亞蒙內鐵路、非洲首條電氣化鐵路埃塞亞吉鐵路、南非世界杯場館等大型建設項目,均有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的設備高效運轉。

  不僅僅是三一、中聯,湖南的優勢產業、實力企業進入非洲大地,都猶如一粒種子找到了適合生長的土壤。

  來自中國的電力機車、內燃機車先後進入非洲,並贏得史上最大的單筆訂單;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對南非不僅實現產品輸出,還實現技術、資本和服務輸出,不僅實現整車產品技術輸出,還實現“整車+核心部件”全產業鏈輸出,為當地建立先進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通過直接雇傭、間接推動南非本地企業用工等方式,為南非創造了數千個工作崗位;在埃塞俄比亞巴哈達爾-馬科斯公路項目,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設集團曾經創造單個旱季攤鋪100公裏瀝青油面的“中國速度”;水電八局建設的加納布維水電站,總容量400兆瓦,年發電量10億度,有力保障了加納人民的生活生產用電……

  “非洲稟賦”與“湖南優勢”充分結合,非洲廣袤的大地上,結出豐碩的成果。至2018年底,湖南在非洲投資的企業超過120家,合同投資總額近10億美元,湖南的產品、服務、技術和工程遍布非洲,湘非雙方都從合作中充分受益。

  互利共贏 我們共同構建繁榮和共享的未來

  在非洲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以東的阿達瑪市,有一片120餘公頃的土地,一株株合歡樹零星地分布在廣袤的草叢中。這裏曾是非洲高原地貌,如今正崛起一棟棟現代化廠房,這是埃塞俄比亞-湖南工業園的所在地。

  埃塞俄比亞-湖南工業園是“中非十大合作計劃”重點項目之一,同時也是我國首個由省級政府推動、在非洲建設的境外工業制造合作園區,埃塞俄比亞·湖南工業園正成為湖南產業和企業進入非洲的支點。目前,已有三一重工、北汽福田、毅荃服飾等企業簽訂了入園意向協議。根據計劃,該園區將爭取在2020年形成以汽車及零部件、能源電力、工程機械和通用設備、紡織加工為主導,新材料、食品飲料、輕印包裝等為補充的現代化裝備制造合作園區。

  這是湖南與非洲合作共贏的典型范例。而它之所以成為典型更在於昭示著湖南與非洲的合作已經由傳統的“輸血”轉向為“造血”。

  當下,幫助非洲實現其減貧和發展的目標,中非命運共同體才能打造得更加堅不可摧。湖南既給予非洲資金、技術及人才等方面的“輸血”,還幫助他們實現“造血”能力的提高。大批優質產能、技術走進非洲、建設非洲,湖南的雜交水稻在非洲的大地上“結出”豐收的果實,湖南的新能源技術點亮了非洲人民的生活;“建造湘軍”為非洲人民修築夢想之路、幸福之城,一大批高質量的水電站、公路、橋梁、學校、公寓建成,讓非洲人民能享受現代生活之美好與便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手把手教,口對口傳,截至2018年底,湖南累計培訓了來自非洲國家和地區的學員人數上萬人,培訓成果在非洲各國各行各業都有所體現。

  “非洲的土地、農業、人力資源都有很多優勢,怎么造血,讓非洲能夠更好地、可持續地發展,湖南有很多經驗,希望可以和非洲朋友進行分享。”湖南副省長何報翔說,希望借此次中非經貿博覽會促成三大轉變,即由傳統的‘輸血’變為“造血”,由過去以國家和大型企業為主向國家大型企業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小企業共同參與轉變,從過去注重硬件建設向注重硬件和軟件共同建設轉變。

  目前湖南省正與烏幹達進行積極溝通,雙方將圍繞農業、礦產、園區、能源以及旅遊等五大重點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同時還將成立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中非經貿合作促進會等,對非洲國家進行深度的國別研究、產業研究,通過這些研究使此次博覽會的成果能夠更加務實地推進中非經貿合作。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魚米之鄉與非洲大陸的合作與發展,正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征途上奏響最美的音符。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