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30日到31日,第十二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在上海舉行。路透社
【香港商報网訊】針對近日美方稱中方沒有採購美農產品實際行動的這一無端指責,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昨日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中國企業已經向美國採購了大豆等農產品,中方協議採購的1400萬噸美國大豆中,到7月底止已有227萬噸裝船啟運。但是,部分農產品暫未成交,主要是因為這些產品的價格缺乏競爭力。
中方積極顯示合作誠意
關於對美農產品採購,發改委稱正在繼續落實此前已簽協議的自美大豆進口。國家發改委秘書長叢亮就表示,中美兩國在農業領域互補性很強,開展農產品貿易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中美兩國元首大阪會晤後,中方在採購美國農產品方面積極顯示合作誠意,取得不少進展。
大阪會晤至7月底,已有227萬噸美國大豆新裝船運往中國,預計8月份還會有200萬噸大豆裝船,雙方企業已簽協議的1400萬噸大豆中將僅剩30萬噸9月份待裝船。
7月19日開始,中方相關企業持續就採購美國大豆、高粱、小麥、玉米、乙醇等農產品進行詢價。截至8月2日晚,已成交大豆13萬噸、高粱12萬噸、乾草7.5萬噸、小麥6萬噸、豬肉及製品4萬噸、棉花2.5萬噸、乳製品0.57萬噸、加工水果0.45萬噸、新鮮水果0.04萬噸。這些成交的農產品,均由中方企業向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申請排除進口加徵關稅。
關稅影響 美農產品價格偏高
叢亮介紹,乙醇、玉米、大豆油、葡萄酒和啤酒等農產品暫未成交,主要原因是美國這些產品的價格缺乏競爭力。以乙醇為例,去年3月和7月,為分別反制美對我232、301調查後加徵關稅,中方對自美進口乙醇進行了兩輪加徵關稅,分別加徵了15%和25%的關稅,目前稅率為70%。按美國出口商報價,排除反制301調查加徵的25%關稅後,進口完稅成本仍比國內市場價格高出30%多,不具備商業可操作性。
據叢亮介紹,有些美國農產品進不來,根本上還是受美方加徵關稅打貿易戰的影響,造成美國農產品市場價格偏高,在中國市場缺乏競爭力,充分說明貿易戰是「雙刃劍」,害人害己。希望美方堅守誠信這一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多做一些利人利己的事,少一些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和無端指責,為中美農產品貿易暢通掃除障礙、創造條件。
專家:美方對華認知錯誤
針對美方日前宣布將於9月1日起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徵10%關稅,有專家和學者5日在京表示,美方此種極限施壓的伎倆是典型的霸凌主義,美方對華認知存在較為嚴重的誤區,錯誤認知導致錯誤決策。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徐堅說,過去一段時間,美方一些舉動不斷升級中美經貿摩擦,中美關係之間的不信任感加強,這將對中美兩國乃至全球都帶來傷害。兩國應更好地管控分歧和矛盾,進一步求同存異,以建設性的方式繼續加強合作,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
特朗普幕僚亦曾警告,加徵新一輪關稅恐傷害美國經濟,並使美中關係更加緊張。
要做好長期鬥爭準備
「中美之間的矛盾不僅限於貿易摩擦,還涉及雙方格格不入的發展理念。這種長期性鬥爭的關鍵在於如何保持戰略定力,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從而增強面對極限施壓時的底氣。」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原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昨日在一場中美經貿關係研討會上說。
霍建國表示,通過開高價、出爾反爾進行極限施壓是美國的慣用操作,而中國已經基本摸準了美方的脈絡,在戰略定位、談判策略以及中短期應對的把握上日益成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傑指出,在過去12輪的談判中,美國有過3次出爾反爾、言而無信,但是加徵關稅對美方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對中國來說,一方面要做好長期應對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則要繼續堅持高質量發展和全方位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