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11 月7 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
【香港商报网讯】70 年來, 兩岸關係起起伏伏,但整體向好大勢從未改,兩岸融合持續深化。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 「台獨」分裂勢力得到有效遏制,已成為過街老鼠,而支持「一個中國」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識」則成為島內主流民意。展望未來,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兩岸必然統一,這是歷史趨勢。香港商報記者鍾智維
「汪辜會談」開政談先河
1949 年10 月1 日新中國成立,國民黨殘餘部隊退據台灣並獲得美國政府支持,造成台海兩岸隔絕狀態。也是從那時起,中國政府把實現兩岸統一作為神聖的歷史使命。遺憾的是,往後的近30 年,兩岸一直處於對抗之中,持續着不同規模的摩擦。
兩岸交流從民間到官方
直到1979 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時任國防部長徐向前宣布,停止對大小金門的炮擊,持續了近30 年的軍事對峙結束。此後,兩岸關係趨於和緩並不斷發展。1982年1 月11 日,鄧小平更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其後更被確定為統一祖國的一項國策。
1993 年4 月,汪道涵先生( 左) 和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
如果說《告台灣同胞書》讓兩岸結束軍事對峙,那1987 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則讓台海長達38 年的冰封期徹底打破,兩岸同胞恢復交往。而隨着兩岸交往日益密切, 交流層面也從民間走向機構、官方。1991 年底,兩岸相繼成立處理兩岸民間交流事務的中介機構——海基會與海協會,兩岸小兩會首長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隨後於1993 年4 月在新加坡舉行海內外备加關注的「汪辜會談」,是長期隔絕之後的首度正式接觸,開創了兩岸政治對話的先例,會上更確認了兩岸交往的政治基石—— 「九二共識」。這種以民間團體身份出現的半官方會談,在隨後20 年來的兩岸互動中成為雙方溝通化解的桥樑,充分發揮了「白手套」的功能。
前國台辦主任陳雲林指出: 「汪辜會談」建立了兩岸制度化協商的機制,啟動了經濟、科技和文化交流議題的磋商,為解決兩岸交往中衍生的具體問題、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開闢了道路,為雙方加強合作、共謀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對促進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兩岸邁向大交流大融合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兩岸也邁入政黨交流。2005 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展開「破冰之旅」訪陸,國共兩黨領導人實現時隔60 年的首次歷史性握手,並發布影響深遠的5大願景。
「習馬會」——兩岸領導人首會
特別是馬英九上台之後,兩岸政治互動頻繁,共舉行1 次兩岸領導人會談、7 次國台辦與陸委會制度化協商、11 次「兩會」協商、8 次國共論壇、8 次海峽論壇,簽署23 項協議,各領域融合取得極大成就。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岸政治互動達到新高度。2015年11 月7 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是1949 年後海峽兩岸領導人首會,開創了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的先河,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一頁。
台灣民眾上街要求當局承認「九二共識」。
惠台31條促兩岸融合
除了政治交往,經濟、文化、民間等交流也呈現井噴之勢。尤其是,2008 年12 月15 日兩岸實現「大三通」,形成「一日生活圈」。同年,台灣開放陸客團隊遊,兩年後的2010 年,兩岸簽署里程碑式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標誌着兩岸經濟關係進入制度化合作的新時期。
另外,台灣2011 年開放大陸學生赴台就讀,2015 年7 月大陸對台灣民眾免簽注,2018 年2 月,大陸發布惠台31 條,加快給予台資企業台胞同等待遇。
十八大以來,兩岸經濟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擴大,兩岸經濟合作的層次和水平進一步提升,使兩岸的融合面進一步擴展,對兩岸同胞建設共同家園具有重大意義。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大陸方面本着「兩岸一家親」、「共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實現兩岸民眾心靈契合的重要舉措,也是兩岸民眾自覺積極參與共建祖國美好未來的關鍵步驟。
據統計,1987 年兩岸人員往來不足5 萬人,兩岸貿易額僅有15 億美元;2018 年兩岸人員往來達到905 萬人次,兩岸貿易額達到2262 億美元,分別增長了181 倍和151 倍。兩岸形成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格局。
堅持一中 堅決「反獨」
兩岸交流融合前所未有,但台灣問題依舊懸而未決,最主要的是因為「台獨」幽靈飄蕩在台海上空揮之不去。1988 年至2000 年李登輝主政台灣期間,傾全力將台灣帶往「台獨」方向,推動「文化台獨」、「經濟台獨」、「軍事台獨」等「台灣實質獨立」政策,使一度緩和的兩岸關係再次跌入低谷,並引發第三次台海危機。不過,大陸始終都能堅守「九二共識」,堅守一中原則,沒給分裂勢力造次的機會,歷史也證明,李登輝是失敗的。
陳水扁2000 年靠着李登輝背後的本土勢力上台。8 年間,他繼續玩着挑釁大陸的遊戲,推動「去中國化」,拋出「一邊一國」論, 「台獨」面目暴露無遺。但他的結果比李登輝更慘,不僅法理「台獨」失敗,自身也因貪腐鋃鐺入獄, 「綠色執政」遭到空前質疑。2008 年至2016 年,馬英九任內堅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維持兩岸現狀」,堅持「不統不獨不武」,兩岸關係得到極大改善。
民進黨上台後,大陸赴台遊客迅速減少,根本原因在於當局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曾是李登輝「兩國論」報告主持人的蔡英文2016 執政後,強調「維持現狀」發展兩岸關係,實則推行隱性文化「台獨」,通過課綱微調、減少兩岸歷史聯結、限制兩岸交流等實行「去中國化」。
而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台獨」勢力都攜洋自重,甘願充當美國遏制大陸的馬前卒,持續對美購武、為美涉台法案背書、對美干預中國內政的行徑護航。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不管誰上台,都無法改變兩岸同屬一中的事實,更無法令大陸在一中問題上有所退讓。反而令大陸更強力「反獨」,取消對台官方交流,壓縮台灣國際空間,隔三差五進行戰機繞台。據統計,自2015 年空軍首次遠訓以來,繞台已數十次,從繞島、雙向繞島到繞島巡航,解放軍繞台已常態化,極大地打擊了「台獨」的囂張氣燄。而台灣也屢屢無緣國際組織活動,今年已是連續第三次被世衛大會拒之門外,蔡英文上台3年已經遭5個「友邦」拋棄。同時,島內民意並沒有向着民進黨主導與期待的向「台獨」方向發展,而是出現明顯「獨降統升」翻轉,並一直延續至今,使得國民黨在去年的「九合一」中大獲全勝。
事實上,早在2005 年,大陸就出台《反分裂國家法》。70 年來,大陸雖然在不同時期對台灣政治地位有不同的解釋,但始終堅守底線思維,阻止「台獨」,分裂行徑最後均以失敗告終。相反,兩岸交流往來40 年,大陸出台了大量「惠台友善」政策,台灣民對大陸好感明顯提升。競爭力論壇2018 年底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達58.3%,創近6 年來的最高點。
「一國兩制」開啟和統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70 年來,中國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發展歷程,綜合國力大增,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當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回顧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台灣問題和對台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他溫情喊話:廣大台灣同胞都是我們的骨肉天親,就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他強硬表態: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他體恤同胞:採取積極有效措施,照顧弱勢群體,使更多台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
兩岸民眾往來日益密切。
最重要的是,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等立場,並提到「六個任何」,「反獨」決心不動搖,更明確指出推動兩岸統一進程。尤其是2019年1 月2 日,習近平在紀念大陸《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 周年大會上發表綱領性講話,除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等金句外,最核心的信息就是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提出的5條主張,是今後大陸對台工作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指出,兩岸必須探索「兩制」的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倡議兩岸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分析認為,習近平講話擘畫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路線圖。
分析認為, 「兩制」台灣模式為祖國統一進程、方式等釋放了廣闊想象空間,為台灣各政黨、團體、階層賦予了充足話語空間,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選擇。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義所在,相信只要兩岸同胞共擔民族大義,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祖國統一大業完全可以依靠中華民族的自身智慧實現。
兩岸大事記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
1987年11月,台當局有限度開放民眾大陸探親,兩岸恢復民間交流。
1992 年11 月,兩岸雙方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
1993 年4 月, 「汪辜會談」舉行並簽署協議書,這是1949 年以來,兩岸授權高層人士首度正式接觸,建立在一中原則基礎上推進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
2005年4 月, 「胡連會」舉行,這是國共兩黨領導人時隔60年的首次會談。
2008年11月,兩岸「通郵、通商、通航」,兩岸「三通」正式實現。
2008 年7 月,首批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第一批試點城市為北京市、上海市及福建省廈門市。
2010年9 月,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即ECFA)生效。
2011年,台灣開放大陸學生赴台就讀。
2015年11月, 「習馬會」舉行,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
2018年2 月28日,31條惠台措施發布。
2019 年1 月2 日,習近平提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統一提出5 點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