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擁抱大灣區走進新時代 黃定光:我親曆國家騰飛-香港商报

香港要擁抱大灣區走進新時代 黃定光:我親曆國家騰飛

2019-10-01
来源:香港商报
黃定光接受本報採訪時說,今日的中國很了不起。 記者 崔俊良攝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今日之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舉足輕重。人稱「象哥」的黃定光表示,在經歷晚清積弱、軍閥內戰、列強入侵、日軍侵華等多災多難階段後,新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起來,從百廢待興走向百業俱興,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經濟體量逐年增大,全球影響力日益增長,世界地位也越來越高。他說,「我們中國好了不起,我因身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香港回歸祖國令我最難忘!」
 
  與共和國同齡的黃定光,身兼立法會功能界別進出口界議員、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副會長等多職。在接受本報採訪時,黃定光說,在新中國70年歷程中,在他人生70年旅程裏,香港回歸祖國是令他最難忘的事。他說:「香港由殖民地回歸到祖國懷抱,在『一國兩制』保障及國家大力支持下,香港如今成為舉世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
 
  愛國愛港力量成民意主流
 
  黃定光提到,回歸前,愛國愛港人士在政制上舉步維艱,雖說不上被排斥,但絕對被邊緣化。港英年代,愛國愛港人士要進入建制體系十分困難。他回憶說,到1985年,雖然譚耀宗從功能組別勞工界中勝出,進入當時的立法局,成為首位愛國愛港的議會代表,及後陳婉嫻亦在地區直選中躋身立法局,但當時愛國愛港力量在議會中絕對勢單力薄。他續稱,回歸之後情況才出現逆轉,來自愛國愛港的議員代表不斷湧入議會,漸漸成為議會多數派,「這反映出如民建聯、工聯會等愛國愛港力量成為民意主流,同時亦得到了香港人的認同。」
 
  「樹欲靜而風不止。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外國勢力在議會中搞小動作,干預香港事務,他們的代理人用盡各種手段破壞香港安寧,包括最近發生的反修例事件,及此前的非法『佔中』、『佔旺』等事件。」黃定光指出,「我希望香港人能擦亮眼睛,認清哪些才是真心幫助香港前行的人。」
 
  西方奸計絕不會得逞
 
中出榮譽會長黃定光(左五)等慰問警察。
 
  從華為事件談到反對修訂《逃犯條例》引起的風波,黃定光認為,當中都有不少外國勢力在推波助瀾。他說,時至今日仍有一些西方國家不問青紅皂白,對中國內部事務指指點點,甚至借題發揮,將中國內部事務搬到國際層面。「這些西方國家仍懷當年侵略中國的惡意,以圖重演歷史,欺凌中國。」黃定光堅定地表示,「它們的奸計絕不會得逞!」
 
  「現在很多人講到內地改革開放,就會強調國家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黃定光指出,「毫無疑問,過去數十年,中國在經濟、民生方面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但除此之外,內地政制在這些年來亦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他舉例指,國家每年的人大、政協兩會,開放了民間參政的渠道,讓更多民間聲音可以進入國家決策層面。所有的國家決策都是由人民選出的代表來制訂和通過,加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每5年一換屆的形式,都確保了整個政治體系的公平和透明,亦進一步體現及規範了中國的民主制度。
 
  無限自由等於無政府
 
  對於當代香港青年,黃定光亦是感觸良多。「不少香港青年對祖國認識不深。他們生於和平年代,不了解國家過去飽受欺凌的黑暗歲月。」他感嘆稱,部分香港青年人被一些鼓吹「自由」「民主」的外國勢力誤導,去做一些危害香港和國家前途的事情。他批評道,別有用心的人打着「自由」、「民主」的旗號,將西方社會的一套概念強行套用到香港是行不通的。
 
  「無限的自由、民主,就等於無政府。法治若被直接摧毀,到時便會出現難以想像的局面。」他質問:「沒有紀律,何來法治?」
 
  黃定光續稱,社會上有部分人厚顏無恥地將一些帶頭為非作歹、破壞社會安寧的人,譬如非法「佔中」策劃者、宣揚「港獨」等人士美化成英雄,包裝成青年人的榜樣,出現這樣的情況社會就很危險。「年輕人很容易誤入歧途,進而影響一生。因此,青年人除了自己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外,家長亦有責任向他們分析事情的利弊。」他說。
 
  大灣區承載香港未來
 
黃定光(左二)等立法會議員視察港珠澳大橋香港段。 
 
  70年光陰過去,中國如今站在了時代的潮頭,在全球影響力亦是舉足輕重。回歸祖國已經22年的香港,未來發展又將何去何從呢?黃定光借用前特首董建華的金句說,「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更好!」他指出,作為國際大都市,香港發展腹地已非常飽和,人口多達740萬,只有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因此,未來一定要融入內地才有發展,特別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他說,大灣區內人口多、市場大,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得益與前景無可限量。大灣區擁有一流的基建、出色的人才、先進的城市配套和完善的產業鏈,所有條件都不比世界其他著名灣區差;而香港擁有「一國兩制」優勢,內地城市都希望藉香港這一平台發展當地經濟,幫助當地企業做大做強。因此,香港必須把握千載難逢的機遇,與大灣區城市互利共贏、齊頭並進。
 
  上山下鄉成象哥「寶貴財富」
 
 
  作為共和國同齡人,黃定光說,有幸見到祖國今日繁榮富強,他感到萬分光榮和自豪。
 
  「從懂事開始,在父母、學校的教導下,我自己就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對國家、香港、民族及家鄉的熱愛之情。」他說,「由兒時到青年,由成年到現在,我看到國家一步步走向繁榮、走向富強,真是覺得開心,感到好自豪!」
 
  事實上,從「文化大革命」到國家改革開放,黃定光親眼見證了內地從混亂到騰飛的過程。他形容40多年改革開放令國家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飛躍式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民生極大程度改善,全面小康社會指日可待,如今人民生活幸福美滿。
 
  很少人知道,「象哥」也曾在內地生活過較長的時間,做過農民、工人及教師。他憶述,1965年在香港香島中學完成中五學業後,他決定到內地升讀高中,希望繼而考上內地的大學,因而隻身赴廣州第六中學插班讀高三。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一年後,即1966年,文化大革命發生,因此他的大學夢不得不暫告一段落。他指,當時社會情緒高漲,作為年輕人,他亦憑着滿腔熱情,積極參與多項社會活動,號召民眾參與各項工作。現在回想,黃定光坦言當時行動確實過於偏激和幼稚。
 
  1968年,黃定光重新回到學校,他被分配到廣東博羅縣「下農村」。他自己都沒想到,作為知識青年下鄉做農民是那樣辛苦,惟現在回想起來,這些經歷無疑也成為自己的「寶貴財富」。做了一年多農民後,「象哥」又被調到糧食加工廠及糖廠當工人,這一去又是兩年。然後,「象哥」又有了新身份,被委任到博羅縣一所中學任教師。他還清楚記得自己當時任初二年級班主任,負責教物理、化學及英語。兩年半過去,他的教師生涯亦宣告結束。
 
  1972年,黃定光終於回到香港接手父親的出入口生意。
 
  國家成功離不開共產黨領導
 
  「(在內地)7年時間眨眼過去,以前每件事都歷歷在目。我的奮鬥過程雖經風風雨雨、起起伏伏,但最終還是不辱使命、小有成就。」黃定光稱,他正是經歷了內地一般百姓的貧苦生活,體驗到國家一點點的進步、人民生活一步步的改善,才培養了自己的愛國情操。黃定光將國家經濟、民生取得的光榮歸功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他說:「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才找到了合適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
 
  經營香港與內地生意近半世紀,黃定光坦言,「改革開放初期,很少港人願意到內地,遑論做生意!當時,到內地出行的也很少。」他又說,事隔數十年,現在內地已是港人熱門的旅遊地之一,很多港人一有假日,哪怕是一兩日假期,都希望到內地遊歷名山大川,感受祖國壯麗山河。
 
  「內地工業、商業得到飛躍發展,改革開放初期第一批到內地的商人大多現在已累積不少的財富,獲得豐碩的成果,從而亦帶動了香港經濟的高速增長。」他又直言,自己去過不少歐美國家,曾羨慕人家的經濟發達、科技先進,但現在看來,無論是基建、城市配套及科技應用等,這些西方國家如今卻大多不如中國——中國在方方面面的進步,足以令西方國家瞠目結舌。
 
  他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模仿前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即按國家政策制定一系列生產、供應、銷售指標,但由於此經濟模式有較大局限性,難以發揮社會生產積極性,不能釋放生產力,整體而言不算成功。後來,第二代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等提出了改革開放國策,以國營企業為骨幹,積極發展民營經濟,逐步開放引入外資,既保障國家利益又豐富民間財富,民間經濟漸趨活躍,國家穩步發展,國企民企相得益彰,由此奠定了非常合適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今,在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下,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香港也應該主動擁抱大灣區、走進新時代。
 
       香港商報記者 馮煒強
 
[责任编辑:李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