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涉華言論量變到質變 中國已成世界關注焦點-香港商报

外媒涉華言論量變到質變 中國已成世界關注焦點

2019-10-06
来源:香港商報

  70年《紐約時報》頭版涉華經濟新聞報道數量逐年變化

  【香港商報網訊】「70年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力量能夠阻止中國人發展」。十一國慶大閱兵, 全國人民極其振奮, 情緒燃到了「沸點」。近日,《中國日報》外媒說欄目發布了一組動態數據圖。數據顯示,外媒涉華報道如今很容易登上西方主流媒體的頭版,以美國的《紐約時報》為例,其70年來的頭版涉華報道就逐漸地從量變產生質變。

  大慶油田狠狠打臉外媒

  動圖中的數據是整理了70年10萬篇《紐約時報》的頭版新聞後得出的,如今中國的經濟新聞很容易登上西方主流媒體的頭版。然而,1949年的中國在世界經濟的輿論場上是一個毫無存在感的國家。70年來《紐約時報》頭版稿件數量縮了一半,但涉華經濟報道卻成倍增加。從前20年(1949-1968)的67篇,增至近20年(1999-2018)的282篇。拉開70年的時間軸,拋開文章裏爭議、質疑、猜測甚至是污化的字眼和論調,70年《紐約時報》的報道,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的歷史變遷。伴隨?中國的成長,一路以來是西方很多人刺耳的評論,蔑視封鎖、借機打壓、挑刺……但中國人並沒有退縮。

  小時候我們都讀過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大慶油田發現前,外媒報道的內容是怎樣的。《紐約時報》的報道中充斥?制裁、禁運、禁令、封鎖等字眼,尤其在石油領域。就在《紐約時報》報道禁運石油阻礙中國發展的第二年,中國發現了大慶油田。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窘迫的新中國石油工業,從此翻開新的一頁,這也是中國石油開發史上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一頁,中國人靠自己站了起來。

  「酸調」抬頭無礙中國影響力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以來,中美關係開始緩和,1979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中開始高頻率地出現中美貿易等相關話題。從《紐約時報》的報道中可以看到,這期間,美國一方面「酸溜溜」地承認中國崛起,又以此為藉口挑起下一次「經濟制裁」。

  很快,中國經濟發展到了重要階段。1995年到2000年期間,《紐約時報》多次報道中國經濟崛起對美國的威脅,甚至在中國加入WTO的問題上大做文章。結果是,2001年在中國加入WTO之後,美國不得不承認中國經濟崛起帶來的全球經濟地位提升。

  中國在不斷發展,而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再次抬頭。2003年至2005年,《紐約時報》發表多篇報道唱衰中國經濟。讓西方媒體感到失望的是,中國的GDP總量在2010年全面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中國GDP從1952年到去年實際增長174倍。

  2019年,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奇撰文寫下這樣一段話:「如今,美國共和黨人與民主黨人罕見地在一個關鍵問題上達成了共識:把困擾美國的所有問題都歸咎於中國。痛批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有著如此廣泛的號召力。」羅奇認為,美國政客無非是想找中國給自己當「替罪羊」罷了。

  梳理完70年外媒報道,用《紐約時報》10月2日刊發的一篇文章裏的一句話做結尾:「70年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力量能夠阻止中國人發展」。

[责任编辑:肖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