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专稿】中銀香港助力中國登上世界金融舞台 高迎欣:倾情服务香港与国家-香港商报

【国庆专稿】中銀香港助力中國登上世界金融舞台 高迎欣:倾情服务香港与国家

2019-10-10
来源:香港商報

  高迎欣表示,作為內地率先「走出來」的民族金融企業,中銀香港藉助香港中轉貿易港和僑匯中心的角色,實現了服務香港、走向世界的宏願。記者 蔡啟文攝

  70年時光荏苒,70年波瀾壯闊!1949年成立以來,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光輝成就。伴隨共和國一同成長的中國銀行,服務香港已超過一個世紀,在見證香港騰飛的同時,積極主動服務內地企業,與它們一同茁壯成長。中國銀行的子行——中銀香港副董事長、總裁高迎欣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作為內地率先「走出來」的民族金融企業,中銀香港(2388)藉助香港中轉貿易港和僑匯中心的角色,實現了服務香港、走向世界的宏願。 香港商報記者 潘晶

  新中國為中銀帶來新契機

  「中國銀行香港分號開業之初,分號員工不足10人,僅從事簡單的存貸匯兌業務,卻邁出了中國民族金融資本從內地到海外發展的第一步!」高迎欣表示。由1917年設立分號到1949年,內地國有和私立銀行陸續踏足香港,設立分支機構。中銀香港是這批經營群體和機構的源頭,可算是內地率先「走出來」的民族金融企業。當時,中銀香港希望利用香港特殊的門戶開放政策和地處華南的地理區位,藉助香港作為中轉貿易港、區域商業中心、匯兌轉駁樞紐和僑匯中心等角色,擴大業務版圖,最終走向世界。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不僅是中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也為中銀香港發展帶來嶄新的契機。高迎欣說,中國銀行香港分行1950年率先響應周恩來總理的號召回到祖國懷抱,「隨後,人民銀行代表國家派出香港金融工作團,接管在港的15家國營或公私合營的金融機構並加以整合改造,為國家在海外保留了10多家具實力的銀行,亦更好地服務內地和香港。」

  服務兩地力撐國家改革開放

  1978年國家啟動改革開放,對於內地和香港來說都是重要一頁。這個時期,中國銀行在港分支機構全面推進體制調整、業務發展、機構建設等工作,集團化運營優勢逐步顯現,經營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業務規模持續擴大,盈利能力明顯上升,整體實力逐步增強。與此同時,香港中銀亦全方位多渠道溝通香港和內地經貿投資往來,支持內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高迎欣說:「過去40多年,香港和內地合作有兩個階段:前20年,香港發揮獨特優勢,帶動本地製造業向內地、尤其是珠三角轉移,形成了『前店後廠』的合作模式;後20年,主要藉助CEPA和自由行,讓內地向香港開放服務市場。這兩個階段都見證了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成功合作。」

  期間,香港中資銀行亦抓住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高迎欣指,香港中資銀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種體制的獨特優勢,積極投身改革開放進程,在服務國家經濟建設、促進香港繁榮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

  高迎欣總結,這些作用體現在5方面:突出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注重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大力發展人民幣業務;承擔多方面社會責任;強調防範金融風險。

  香港回歸拓寬中銀發展路

  踏入1990年代,中國銀行在港分支機構經歷1994年發行港幣鈔票、1995年晉身香港銀行公會輪任主席行等大事。這亦標誌中行進一步提升了在港的市場影響力,亦為香港回歸祖國後金融市場長期繁榮、穩定,乃至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鞏固和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為中銀香港發展壯大拓寬了道路。對於中銀香港來說,千禧年代初期是其在港發展的重要節點。2001年10月1日,中銀香港正式成立,並於2002年7月25日在港交所上市。高迎欣指,中銀香港成功重組上市,是內地金融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一項里程碑式的創舉。

  他總結這一創舉有四大影響:一是為國有金融企業實現現代化經營奠定基礎;二是為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闖出新路,中銀香港從中發揮了金融改革的「試驗田」和先驅者作用;三是為內地國有金融企業,利用海外市場融資敲開大門;四是為中國民族金融資本與其他資本,在世界金融舞台上同台競技揭開序幕。

  「長期以來,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給市場以資本薄弱、經營落後、盈利欠佳的形象。中銀香港成功實現自我改造,以全新的現代化形象出現在國際金融舞台上,不僅改觀了中國民族金融資本的經營實力和品牌信譽,而且為中資控股的銀行在海外市場上全面角逐打開了局面。」高迎欣說。

  高迎欣 (中)等出席中銀香港2018年度業績發布會。中新社

  新世紀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踏入21世紀,在人民幣國際化大背景下,中銀香港和在港中資銀行業務都得到長足發展。以中銀香港為例,2003年中銀香港獲中國人民銀行委任為香港人民幣業務清算行。2009年,中銀香港與東盟及其他地區多家商業銀行簽署《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清算及結算協議》,把人民幣離岸結算服務延伸到曼谷、馬尼拉、雅加達、新加坡等東盟各大城市,為人民幣國際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銀香港再於2014及2016年,先後獲得「滬港通」及「深港通」的全部業務資格,包括成為香港結算的獨家結算銀行及中國結算的獨家指定開戶銀行。2015年,中銀香港獲委任為「黃金滬港通」獨家結算銀行,為上海國際黃金交易中心提供跨境黃金交易相關的資金結算以及跨境支付服務。

  不僅是中銀香港,香港金融業在回歸以來發展都十分迅速。高迎欣指,以金融業為例,2017年香港以當時價格計算的增加值為港幣4844億元,比2000年增兩倍,佔GDP比重從12.8%大幅提升至19.0%,超過貿易業成為最重要的經濟支柱,對香港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5%,「這主要得益於不斷擴大和深化的兩地金融合作」。

  與此同時,自2004年開展人民幣業務以來,香港人民幣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而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地位,這些都鞏固和提升了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使香港成為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香港須抓住獨特歷史機遇

  2018年,高迎欣介紹中銀香港發行的新鈔票。中新社

  隨着內地開放步伐逐漸加快,作為國家雙向開放的「橋頭堡」,香港面臨獨特的歷史機遇。

  發揮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高迎欣指,香港面前第一大機遇就是新時代國家對香港的定位和支持。他說,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並在2018年首次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助力國家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為香港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了有利條件。

  其次,高迎欣續指,「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有利於香港進一步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他說,亞洲開發銀行預測到2030年亞太區基建需求超過26萬億美元,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在匯聚全球資源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金融支援方面將發揮積極作用。

  最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激發區域發展強大潛力,為香港提供新市場、新產業、新科技和新優勢。

  不過,經濟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香港亦面臨挑戰。高迎欣指,目前香港金融市場面臨諸多風險因素及不確定性,特別是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趨勢明顯,本地受內外因素影響有下行風險,對銀行業帶來較大挑戰。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地緣政治問題亦為全球經濟帶來下行風險。

  他還指出,香港經濟亦有一些深層次問題,如香港產業結構呈現單一化,貿易、物流及貨櫃運輸業等部分傳統核心產業的發展優勢逐漸減弱,樓價高企,人口老齡化等。

  港應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

  展望未來,高迎欣認為,香港要更積極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他指,作為國際服務樞紐,香港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具有先發優勢和地緣優勢。香港要繼續發揮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融資中心、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等功能優勢,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為更多的企業和機構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和配套專業服務,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推動者和參與者。

  他還認為,香港要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通過有序分工、互惠互利實現資源分享和錯位發展。在共同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過程中,高迎欣亦認為香港要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發揮灣區內各城市創新和產業協同效應作用。

  高迎欣續指,香港要從全球產業鏈的角度調整相關行業布局。香港業界在與內地企業拼船出海的同時,可以加快拓展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通過成立香港工業園區等形式,帶動更多的中小企業走出去,從東盟入手構築全球範疇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加強規避貿易衝突的能力建設,降低貿易戰的負面影響。

  中銀灣區雙幣卡已發逾20萬張

  近年來,中銀香港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建設。高迎欣指,自2015年啟動區域化發展策略以來,中銀香港在東南亞地區的版圖已經擴展至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等8個國家。

  作為中國銀行粵港澳一體化聯動發展委員會主席單位,中銀香港亦配合中銀集團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涵蓋「支付通」、「融資通」和「服務通」三大產品體系。此外,中銀香港推出的大灣區一卡通銀聯雙幣信用卡,發卡量已超過20萬張。值得一提的是,其流動應用程式BoC Pay,為港澳居民解決開戶、支付、授信、理財等「北上」難點痛點,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提供金融服務。

[责任编辑:肖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