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傳頌,桃園兄弟情-香港商报

千古傳頌,桃園兄弟情

2020-11-11
来源:香港商报网

 河北涿州三義宮後殿有副楹聯:「義烈重桃園,一代君王扶社稷;勛名昭竹帛,千秋英靈佐神州。」

 這副對聯是對劉備、關公、張飛三人桃園結義、致力匡扶漢室一生事業的精煉概括,也是對劉關張兄弟三人忠義拳拳、護國佑民、功在社稷的極力頌揚和謳歌。

 桃園結義是三國故事之開局。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將桃園結義列為開篇,其用意在於:一、闡明《三國演義》「尊劉反曹」的正統觀念;二、為《三國演義》的道德觀、思想觀、價值觀奠定主基調;三、通過劉關張兄弟三人戎馬一生、志興漢室的行為表現,為中華傳統道德思想樹立標杆:即「仁愛天下」、「崇尚忠義」、「推崇氣節」、「兄弟友善」、「團結互助」,濃縮為十二字即為:明大義、樹正義、行信義、重情義。

 桃園結義,結的是一個「義」字,《三國演義》,演的也只是一個「義」字。

 劉關張桃園之義,貫穿《三國演義》全書,從前期劉關張桃園結義,一路過關斬將,戎馬倥傯,建立蜀漢政權,到後期諸葛武侯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都是在繼承桃園結義精神,匡扶漢室,義無反顧。

 桃園結義所體現的義的精神,是《三國演義》極力頌揚的思想精華和靈魂。

 對有志匡扶漢室的劉備來說,君主之「義」在於仁德愛民;對忠心耿耿追隨劉備的關公、張飛來說,臣下之「義」在於忠君報國;對以結義形式結為異姓兄弟的劉關張來說,兄弟之「義」在於同心協力,患難與共;對於人際關係交往的朋友來說,朋友之「義」在於守望相助、精誠團結。

 劉關張桃園結義之所以受到後人的推崇和效仿,正是因為劉關張三人踐行了桃園結義的誓詞,同心協力,共扶漢室,生死與共,有始有終。

 「桃園結義」的故事千古流傳,撼天動地。時光荏苒,鬥轉星移,歲月滄桑,或許如逝水流年,無情流駛,卻永遠難抵兄弟同心、相濡以沫的真情永恆。

 關帝廟里有副對聯:「古來不乏英雄,能稱聖賢者罕矣;世上許多朋友,有如兄弟者誰乎?」

 明代思想家李贄仰慕劉關張情深義厚的兄弟情義,懷着崇敬的心情,前往涿州三義宮拜謁,在其《續焚書•卷五》中,寫下「過桃園謁三義祠」一詩,道出了中華民眾的心聲。

 詩雲:「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誰識桃園三結義,黃金不解結同心?我來拜祠下,弔古欲沾襟。在昔豈無重義者?時來恆有《白頭吟》。三分天下有斯人,逆旅相逢成古今。天作之合難再尋,艱難何愁力不任?桃園桃園獨蜚聲,千載誰是真兄弟,但聞季子位高金多能令嫂叔霎時變輕重。」

 李贄在詩中抒發了對劉關張「天作之合難再尋」的感慨,文末更是用長達十七個字,以劉關張義薄雲天的兄弟情義,與蘇秦之妻嫂重金錢輕親情做了比較,悲聲鞭撻世俗社會中的重利輕義、唯利是圖、背信棄義等行為。

 桃園結義的故事深刻影響了中國民間社會的人際交往模式和民風習俗,這種影響直至今日依然存在。

 隨着《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桃園結義所傳達出的價值觀已深深地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民間文化中,劉關張桃園結義的形象能夠超越宗族關係和血緣的限制,以結義的形式建立了以「義」為核心的組織結構,這樣就可以將分開的五指,握緊成拳頭,形成更具戰鬥力和凝聚力的力量。

 孫中山說:「固結團體,則以博愛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顧,患難相扶,此最合乎江湖旅客、無家遊子之需要也。」

 劉關張三人雖然異姓,但情同手足,義氣深重,彼此忠誠,相互扶持,為後世人團結互助、抱團取暖、同舟共濟、合作共贏樹立起了完美的典範。

 中國人不僅熱愛、尊崇,並且完全接受了桃園結義所體現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不僅在中國本土,即便在海外,有華人聚居之處,劉關張桃園結義精神,也成為華人社會精誠團結的精神象徵和處世價值觀的重要來源。(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