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刀配英雄,刀壯英雄氣-香港商报

寶刀配英雄,刀壯英雄氣

2020-11-20
来源:香港商报

 青龍偃月刀,是武聖關公的標誌性武器,也是展現關公威風凜凜、浩然正氣形象的重要標識。

 在關公戎馬一生中,青龍偃月刀伴隨關公,如出山猛虎,入海蛟龍,一路過關斬將、攻城拔寨,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戰績。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詩雲:「惟憑立國安邦手,先試青龍偃月刀」。

 在《三國演義》中,青龍偃月刀的存續時間,幾乎跟關公相等同。從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劉備、關公、張飛三人結拜後,劉備命良匠打造雙股劍,張飛造丈八點鋼矛,關公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

 自古寶刀配英雄,青龍偃月刀無論名稱、造型,還是重量,都完美地烘托了關公威猛雄壯、豪氣干雲的英雄氣概。

 首戰黃巾,關公舞動大刀,一刀將程遠志揮為兩段。大刀初試,便已「英雄露穎在今朝」,預示着英雄叱吒風雲時刻的到來。

 之後的歲月裏,關公提青龍刀,騎赤兔馬,忠義神勇、雄烈過人的英雄形象,給後人留下了永難磨滅的深刻印象。

 青龍偃月刀在《三國演義》中跨度時間最長,關公大義歸天后,青龍偃月刀被東吳將領潘璋奪走,關公之子關興殺潘璋為父報仇,又奪回青龍偃月刀。

 這段失刀、奪刀的故事情節,暗喻着關公在三國時代的崇高地位和社會影響力,關公的靈魂精魄並沒有離開,浩然之氣長存天地、宇宙之間。

 直到《三國演義》第九十四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關興被越吉追趕,落於水中。關公顯聖,趕走越吉。關興「只見雲霧之中,隱隱有一大將,面如重棗,眉若臥蠶,綠袍金鎧,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綽美髯,分明認得是父親關公」。

 不僅如此,《三國演義》圍繞青龍偃月刀還設計了很多精彩的情節,如:刀挑錦袍、單刀赴會等,顯示着青龍偃月刀已經與關公形象融為一體,成為關公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通俗演義的開山之作,代表着中國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

 演義是作者根據史傳、融合野史經藝術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種通俗長篇小說。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歎在《原序》說《三國演義》「據實指陳,非屬臆造,堪與史冊相表裏」。

 關公用刀為武器,在史書中有着明確記載。《三國志·魯肅傳》雲:「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三國志·馬超傳》裴松之註引《山陽公載記》雲:「明日大會,請超入,羽、飛並杖刀立直,超顧坐席,不見羽、飛,見其直也,乃大驚,遂一不呼備字」。

 關公不僅用刀,愛刀,而且惜刀。南朝梁人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記載:「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敵』。及羽敗,惜刀投於水。」

 事實上,在東漢三國時期,刀已經大量使用在戰場上了。

 史書記載,劉備曾令工匠造刀5000把;孫權則命造刀1000把;司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蒲元受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鋼刀3000把,諸葛亮讚其「稱絕當世,故曰神刀」。

 《三國志·典韋傳》記載,與關公同時代的典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晉書·載記第三》記載,比關公稍晚的東晉猛將陳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近交則刀矛俱發,輒殪五六人;遠則左右馳射而走。」

 說明兩漢魏晉時期的長柄刀,環柄長刀和長柄大刀已經成為步、騎兵種的配備兵器,作戰時騎馬用刀斬劈、格擋、刺殺,與短兵器相互配合,「長以補短,短以救長」,有效增強搏殺技巧和戰鬥力。

 1987年出土的三國環首刀,長146cm,寬2.6cm。至今保存完好,現存於湖北鄂州市博物館,為青龍偃月刀的歷史淵源和脈絡提供了實物佐證。

 1993年,同濟大學教授、科技史家陸敬嚴在其着作《中國古代兵器》中寫道:「東漢以後,鋼製長柄刀的使用增多,關公、龐德、黃忠就是使用長柄刀。」(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