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民間習俗:關公磨刀節-香港商报

傳承千年的民間習俗:關公磨刀節

2020-11-27
来源:香港商報網

 東拒孫吳,西定巴蜀,南鎮荊襄,北吞曹魏,普天率土,只想那兩朝八百;

 情憐兄弟,義重君臣,生全忠節,死顯威靈,眾姓皆知,共慶這五月十三。

 這是清代當陽縣教諭為湖北當陽關陵題寫的一幅對聯,上聯寫關公為了志興漢室的宏偉志願,戎馬一生的豐功偉業;下聯寫關公的精神品格,忠義大節,威靈赫赫,受到百姓的尊崇和頂禮膜拜,人們紛紛於農曆五月十三舉行各種慶典活動,紀念關公。

 農曆五月十三日是紀念武聖關公的節日,俗稱:關公磨刀節,這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民間習俗,也是全球華人關公信仰者一年一度最盛大、最隆重、最熱鬧的日子。

 關帝一生正直忠義,義薄雲天,在華人社會中享有崇高的聲望和地位,全國各地城市鄉村,以及海外華僑聚居的地方都建有「關帝廟」。各處的同鄉會館和同業公所皆供奉「關聖帝君」。每逢農曆五月十三這一傳統習俗節日,全球各地數以萬座關帝廟、商幫會館、商會公所,都會聲勢浩大地舉辦紀念活動,為神賀壽,祈求平安健康,生活美滿,事業通順。

 明代文人劉侗、于奕正合著的歷史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對當時北京的五月十三民俗活動,有過精彩描述。書中說:「關廟自古遍華夷。其祠於京畿也,鐘鼓相接,又歲有增焉……(五月)十三日,進刀馬於關帝廟,刀似鐵,其重以八十斤,紙馬高三丈,鞍韉繡文,轡銜金色,旗鼓頭踏導之」。

 刀馬,即關帝的標誌性武器和坐騎:青龍偃月刀和赤兔馬。關公提青龍刀,騎赤兔馬,過關斬將,所向披靡的英雄風采,早已深入人心。明清兩個朝代,北平都會在五月十三於關帝廟進刀馬,以此紀念關帝。

 清末民國時期,曾任兵部主事等職的滿族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當時盛況:「十裏河關帝廟在廣渠門外。每逢五月,自十一日起,開廟三日,梨園獻戲,歲以為常。」

 潘宗鼎編纂的《金陵歲時記》,是一本專門記載清末至民國初年南京歲時節令民風民俗的書,書中說:「漢壽亭侯關公廟五月十三日,遣太常寺官致祭。吾鄉是日舉行關帝會而以信局中人為盛。蓋本《三國演義》之說,薄其忠義也。鏢局、匯號及各會館,平時率奉神像於堂。」

 清代道光間蘇州文士顧祿的著作《清嘉錄》描述:「(五月)十三日為關帝生日,官為致祭於周太保橋之廟。吳城五方雜處,人煙稠密,貿易之盛,甲於天下,他省商賈,各建關帝祠於城西,為主客公議規條之所,棟宇壯麗,號為會館。十三日前,已割牲演劇,華燈萬盞,拜禱維謹,行市則又家為祭獻,鼓聲爆響,街巷相聞。」

 福建雲霄縣雲陵鎮下關帝廟,每年五月十三都會舉行關帝出巡的民俗活動,場面壯觀,熱鬧非凡。據雲霄縣民俗專家介紹,雲霄的關帝祭祀起源於宋代。從宋朝開始,雲霄人民就開始供奉關公,關帝出巡所到之處,民眾紛紛獻供禮拜。民眾以此祈求關帝保佑幸福安康,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浙江省縉雲縣金竹村的五月十三「迎關公案」源於明隆慶年間,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於2012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五月十三祭拜關公,祈雨祭天習俗,是濟南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該地民俗專家介紹,舉行祈雨活動時,會有200多人組成的祈雨隊伍到達柳埠,在柳埠天齊廟討籤後,再返回,據說每次求雨都不落空。

 內蒙古托克托,每逢五月十三必辦關帝廟會。史料記載,關帝廟大戲台唱大戲一般要進行三到四天,時間最長過半月之久。彼時,關帝廟內外整飭一新,山門大開。人們紛紛湧進關廟,祈求關帝爺保佑全境風調雨順,消災禳福,國泰民安。

 農曆五月十三紀念關公,舉辦關公磨刀節的民間習俗,在民間社會已傳承千年,廣大民眾自發、主動、自覺的參與這場聲勢浩大的活動,反映了人民群眾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表達了人民群眾追求生活富足安樂、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心靈呼聲。(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