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錯誤歷史傳說探討 蜀漢失荊州真象解析(六)-香港商报

三國的錯誤歷史傳說探討 蜀漢失荊州真象解析(六)

2021-01-15
来源:香港商報網

 上周提到關公在執行「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政策時,對後方大本營先做了非常縝密的防禦布置後才開始實行北伐,接著讓我們來看關公是如何進行戰略安排的。

 (2)北伐戰略安排:關公此次北伐戰術的安排,可分為五點:

 第一,此次北伐的目標是攻取曹操在荊州北邊的兩個軍事要地襄陽與樊城。該地乃南北交互樞紐,佔有後可作為往後北上宛、洛的據點。

 第二,襄陽在漢水與淯水合流處,樊城在襄陽沿漢水上溯約九公里處,兩地皆依傍漢水,所以定於秋季雨水季節進攻,可以利用漢水發揮水師之優勢。

 第三,集中強大兵力圍滅襄、樊守軍。

 第四,請劉封、孟達派兵從西北進攻,使樊城兩面受敵。

 第五,派小部軍隊北進,威脅許昌,以動搖襄、樊兩地守軍。

 防範準備與進攻部署完成後,北伐任務才開始行動,如一切沒出差錯,此次的北伐之戰應該可以樂觀其成的。

 2.以寡敵眾,雖敗猶榮:北伐戰爭一發動,關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親率大軍圍困曹仁於樊城,曹操先派滿寵救援,又調于禁等七軍(若一軍一萬人,保守估計,此役約有六萬人)救助曹仁。八月暴雨,關公利用暴漲的漢水淹沒于禁七軍,擒于禁,斬龐德,擄獲曹軍三萬餘人。並派兵圍困襄陽城守將呂常,且迫荊州刺史胡脩、南鄉太守傅方投降。司隸弘農郡陸渾縣(今河南嵩縣北,離洛陽約60公里)縣民孫狼刺殺縣吏,向南以附關公。關公另遣部將到豫州潁川郡郟縣一帶活動,此地離許昌約70~80公里,輕騎一日便能到達。於是關公威震華夏,曹操「以漢帝在許,近賊」,「議徙許都以避其銳」,經丞相西曹屬蔣濟、丞相軍司馬司馬懿勸止。曹操急派平寇將軍徐晃助仁,又派趙儼以議郎參謀曹仁軍事。又派將軍徐商、呂建助晃。曹操駐軍摩陂親自督軍後,再遣殷署、朱蓋等十二軍為晃助威,又密令駐守在居巢的張遼軍,以及兗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增援曹仁。當曹魏援軍陸續征進,在樊城一場大戰,關公軍漸趨不利。關公準備有計劃撤退。先退至樊城北面的圍頭、四塚屯營,然後再利用漢水舟船退至襄陽。在此同時,孫權背盟,派遣虎威將軍呂蒙、偏將軍右都督陸遜偷襲荊州,征虜將軍孫皎任後繼援軍。孫權又親征,隨征將領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鑑》和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的記載,即有蔣欽、朱然、潘璋、全琮、韓當、孫桓等。再加上公安城將軍傅士仁、南郡太守糜芳投降,接著荊州失守,關公力戰被擒,最後不屈而亡。

 近五個月的襄樊之戰,關公依照計劃,利用漢水以步、騎、水師聯合作戰,圍困襄、樊,阻擊援軍,並派兵北上,結合反曹勢力,使自己始終居於主動地位。曹操先後派遣曹仁、滿寵、于禁、龐德、徐晃、趙儼、徐商、呂建、殷署、朱蓋、張遼、裴潛、呂貢等將領約有十二萬軍隊來對抗關公,而關公以近四萬人的兵力,消滅了曹軍主力近四萬人。且關公北伐軍無論進攻或撤退,都能按計劃進行,井然有序,無重大傷亡。

 此次戰役,關公已做了很縝密的防範準備,最後為何還會失敗呢?主要有下列原因。(1)曹操與孫權都親征坐鎮指揮。(2)有頂尖謀士起碼五位以上為其出謀劃策,和一流上將兩方合計數十名,軍隊約二十萬人,而關公只有一人率五萬兵力(四萬北伐,一萬守荊州)戰之,可謂以寡敵眾。(3)結果因為關公麾下缺乏優秀謀士與將領的輔佐,且有糜芳、傅士仁、劉封、孟達等劉備舊部將叛之。(4)最嚴重是蜀漢沒有派能擔負大任的將領為後援。(5)加上東吳狡詐背盟,最終才導致功敗垂成。此役曾威震華夏,嚇得曹操考慮遷都。因而,關公此戰應可稱是顯著的。由此足證,關公不僅是一名能於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神將,更是一位具備指揮大型戰爭能力的名將。關公荊州之失,歷代文學家、史學家都甚感興趣,而他們對其評語又是如何呢?請待下回分解。(下星期五待續) (忠義人才培育學院院長 黃國彰)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