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原-香港商报

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原

2021-01-27
来源:香港商报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基石,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核心。《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以孝立國,以孝修身,以孝道教化天下的優良傳統,啟蒙教育《二十四孝》中記載著諸如:虞舜耕穡歷山、木蘭代父從軍、黃香扇枕溫席、王祥臥冰求鯉、孟宗哭竹生筍等孝順父母、孝養雙親的千古佳話,流傳至今,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勸孝歌》詩雲:「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穀。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又雲:「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羔羊有跪乳之禮,烏鴉有反哺之義。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更應該飲水思源,孝順父母,孝養雙親。

 《關帝戒士子文》雲:「夫四民之中,士子居首;百行之內,孝行為先」。關帝訓戒讀書人,開篇便將孝字拈出,作為全章的綱領,因為「孝為百行原」,只有孝順的人才能忠於國家,孝順的人才能信於朋友,孝順的人才能敬於崗位。

 《論語·學而篇》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清代理學家徐穎在其著作《霅溪省身錄》講過一則故事:其兄徐灝是崇禎七年進士,為官清廉耿介,不畏權貴,有後漢董宣之風。徐灝事親至孝,母親病重,徐灝在關帝神像前真誠發願:「把自己的壽命減去,增到母親的命中,自己短命,母親長壽,心甘情願。」於是勤修善事,廣積陰功,日夜為母親祈禱。

 康熙六十年冬天,他母親七十七歲,得了大病,病中看見關帝用琉璃寶燈照她;神君賜她神水;白衣觀音大士賜她魚羹。在關帝及諸神的護佑下,他母親很快災消病減,痊癒起來。

 孝心是人心當中最樸實最純粹的善心,一個人的孝心真誠到了極處,神奇的感應力量大到足以感動上天。

 《孝經》雲:「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二十四孝》第一個故事「孝感動天」:有虞氏首領虞舜,母親早亡,繼母生子名象。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屢次加害於舜,都被舜逃脫。事後舜毫不記恨,仍對父母恭順,對弟慈愛。舜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孝順又有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

 《德育古鑒》記載了「孝德感神」的故事:東漢蘭期,年紀二百多歲了,鶴髮童顏,率其家百餘口,精修孝行,並以善化導他人。一日遇一仙人點化:「汝視人已不為兩物,參天地本於一心,善及天下,功德大矣。吾語汝孝悌之理:夫孝至於天,日月為之明;孝至於地,萬物為之生;孝至於民,王道為之成……即此論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孝道所至,異類皆應,孝之義大矣哉!」於是將仙家妙道授與蘭期。蘭期從此悟道修煉,遂成仙道。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人倫綱常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世代傳承的優良傳承和核心價值觀。中國古時歷代都有表彰孝子的事跡,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義傳》,青史留名,受到世人敬仰、膜拜。

 《喻世明言》說:「家多孝子親安樂;國有忠臣世太平」。孝是做人之本,人能孝敬父母、供養侍奉,就能潔身自愛,力爭進取;上則盡忠報國,下則愛人以德。由對父母的孝,演繹成「愛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推家及國,以孝齊家,以孝治國,實現國泰民安、國富民強。

 《呂氏春秋·孝行》雲:「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養……教以孝,所以敬天下為人父母。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人為人兄者也」,「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在家盡孝,為國盡忠,孝與忠相輔相成,就能成為社會思想道德體系的中流砥柱,成為中華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堅定保障。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