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香港商报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2021-02-03
来源:香港商報

 善良,是一切福報的種子。《易傳》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家庭、一個家族要門丁興旺,瓜瓞綿延,只有通過積善積德,廣積陰功,才能福澤子孫,五世其昌。

 門風鼎盛的家族,也多有懸掛「積善之家」、「積善餘慶」之類的匾額,以傳承家風、訓勉子弟,體現家族的樂善好施、利益眾生的精神境界,仁義為懷、造福人群的道德修養,以及通過積善福報,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祝願。

 關帝在《戒士子文》中說:「德行優而吉神護,可保成名;冤累重而仇孽隨,難期發達。」並舉實例「罄篋賠糧,連登二子;委金全命,一舉三台」來說明積善積德對家族昌盛起到的重要作用。

 「罄篋賠糧」說的是,明朝正德年間,江西南昌人舒發在湖廣教書,臨近過年,和同鄉一起坐船回家。途中見一婦人哭聲甚悲,問其原因,婦人答:「丈夫欠債,要把我賣了還債。孩子年幼,因此悲傷。」

 舒發平日素敬關帝,有古道熱腸。舒發同情婦人,號召同船人共同捐資救濟,但無人響應。舒發就把這兩年積攢的薪水都給了那個婦人,而自己卻錢、糧用盡,一路上只能忍飢挨餓。

 回到家中,家中已斷炊多日,舒發將路上情形告訴妻子,妻子聽了,沒有埋怨他,還讚賞他做得對。

 兩人到山上採來苦菜吃,吃完剛要就寢,就聞到室內芬芳四溢,神靈在窗外說:「今宵食苦菜,明歲產狀元。」夫妻二人急忙起身,拜謝神恩。第二年果然誕下一子,取名舒芬。後來,舒發官至儒林郎。子舒芬於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狀元。

 舒芬為官清廉耿介,剛正不阿,因諫阻武宗巡狩而被貶謫,哭諫世宗「大禮」案而下獄受廷杖,母親病故,扶樞南歸,又因憂國憂民,積郁成疾,含恨而逝,世人稱之「忠孝狀元」。舒芬生有二子,子孫枝繁葉茂,賢才輩出。

 「委金全命」說的是,江西永豐人羅倫,南宋抗元義士羅開禮第六代孫,家貧好學,幼有風骨。明成化二年(1466年),赴禮部考進士,路過山東,書僮在旅舍旁拾得金釧一支。

 路上走了五天,羅倫擔心路費不夠,書僮才將拾得金釧說出。羅倫聽了,想要親自將金釧送還失主。書僮說:「如此往返,時間上恐來不及參加應試!」羅倫說:「這只金釧一定是女婢或下人遺失的,萬一主人質問,或被拷打致死,我寧願錯過考試,也不要讓人死於非命!」

 羅倫趕回山東後,果不其然,女婢為女主人潑洗臉水時,沒留意,誤將掉在盆裏的金釧一同潑了出去。女主人懷疑婢女偷了金釧,鞭打婢女,婢女幾次想尋死以證清白。男主人懷疑妻子有外遇,私下送給了別人,女主人氣憤得要上吊自殺。

 羅倫把金釧還給原主,挽救了兩條人命。羅倫赴京趕考,對策萬言,下筆如神,擢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名震京都。

 羅倫一生清貧剛直,浩然正氣,不畏權貴,敢於直言,後世稱其「清貧直官狀元王」,為江西永豐羅氏家族增添了光彩。羅倫任職福建市舶司期間,大興福建文化教育。明朝中後期,泉州先後出了幾位狀元,羅倫功不可沒。泉州士民建造祠堂紀念他,並將舒芬與羅倫合祀,千古流芳,功業不朽。

 《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說:「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

 家族的興衰榮辱,個人的前途命運,都是以積善培福為根本。積善積德,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遠見;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信仰。積善之家有餘慶,善事行得多,福報自然多;福報積得多,吉慶自然多。

 善良,是人生命運的起點和轉折點。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久久必獲吉慶,縱有一時困厄,也能轉危為安,轉禍為福。《太上感應篇》說:「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人心向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行善之人,福報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待到功德圓滿,必然福至心靈,潤澤後世,顯耀門庭。(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