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睦、國家昌盛的文化柱石-香港商报

家庭和睦、國家昌盛的文化柱石

2021-02-08
来源:香港商報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稱為「八德」,是華人社會道德教育體系的基礎和基本框架。「八德」之中,又以孝悌居首,顯示孝悌觀念在中華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

 孝悌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早已積澱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孝悌思想構建了中華民族倫理綱常的基礎,發展形成了中華文明獨具特質的文明、禮儀、思想、教育、道德、修養、家風、習俗。

 在五倫關係中,孝悌是五倫關係的起點和核心。子女對父母的「孝」,向上延伸則為臣子對君主的「忠」;父母對子女的「慈」,向下延伸則為君主對臣子的「仁」;兄弟之間的「悌」,橫向延伸則為朋友之間的「義」。

 孔子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悌是仁德的基礎和根本,孔子教導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一個人能夠盡孝於父母,友愛於兄弟,則能盡忠於國家,敬業於崗位,友善於朋友,推己及人,兼愛眾人,達到仁者無敵的境界。

 《呂氏春秋·孝行》雲:「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養。……教以孝,所以敬天下為人父母。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人為人兄者也」,「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孝經·開宗明義》有則故事:一次,曾子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問他:「先王有至德要道,能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上下之間沒有抱怨,妳知道那是什麼嗎?」曾參避席答道:「學生不知。」

 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詩經·大雅》中說『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意思是,怎能不懷念妳的祖先,努力修養自己的品德?) 」

 曾子聽了很有感悟,在孔子的悉心教導下,對孝道有了更深的認識。

 曾子把孝作為實現一切善行的起點。曾子力行孝道,事親至孝。《孔子家語》記載,曾子觸怒父親曾皙,曾皙拿杖打他,不留心把曾子打昏在地,曾子蘇醒後,沒有生氣,反而撥琴而歌,安慰父親。曾子也因此成為篤行「孝」的代表人物。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稱「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

 後來,曾子和孔子其他門徒一起,將孔子所傳授的孝悌思想寫成《孝經》,成為了儒學經典,流傳至今。

 自古及今,孝道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裏最深刻的信仰。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孝道無始無終,永恒存在。

 孫中山先生說:「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1939年3月12日,國民政府頒布的《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指出:「唯忠與孝,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五千年來先民所遺留於後代子孫之寶,當今國家危機之時,全國同胞務必竭忠盡孝,對國家盡其至忠,對民族行其大孝。」

 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家庭和睦相處,國家安定繁榮;家庭幸福安康,國家富強昌盛。

 家庭和睦的核心在於「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才能家和萬事興。

 「古者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在家不盡孝,為國難盡忠,說明忠孝從來都是一體的。

 當代著名學者張岱年說:「子女對父母盡孝,是一種最基本的道德。道德的最高原則是愛祖國、愛人民,而愛父母是愛祖國、愛人民的基礎。」

 在家盡孝、為國盡忠,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孝敬父母,推己及人,將家庭內部的和睦和諧、相親相愛擴展開去,就會形成人與人的關心、互助、團結、友愛,形成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為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昌盛,奠定堅實的基礎。(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