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周清代著名考史專家趙翼〈借荊州之非〉白話全文:
雙方就算以兵力來分析論證,〈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第一次拜見孫權時便說「如今我們現有的戰士包括關羽的精銳部隊也都還有一萬人,劉琦的軍隊也不少於一萬人」。而孫權調派給周瑜的水軍最多也不過三萬人,並不是超過劉備十倍之多的軍力。
而且在當時,劉表長子劉琦還鎮守江夏,擊敗曹操後,劉備便表奏劉琦為荊州刺史,而孫權因為荊州本來就是劉琦領地,所以沒有任何意見。〈蜀先主傳〉記載道,當劉備又南征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四郡均投降劉備。當劉琦去世後,手下均推舉劉備為荊州牧。〈諸葛亮傳〉記載劉備隨即派遣諸葛亮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繳租賦稅收以充實軍力。〈關羽傳〉記載,又以關羽領襄陽太守拜蕩寇將軍,駐扎在長江北岸。〈張飛傳〉記載,張飛領宜都太守拜征虜將軍駐扎南郡。〈趙雲傳〉記載,趙雲領桂陽太守拜偏將軍。這派遣將領分駐各軍事要地,全都是劉備直接指揮,並沒有與孫權商研,因為荊州本來就不是孫權的領地,所以劉備不必經過孫權的同意,而孫權也不會來阻礙劉備。
直到後來三分天下態勢已定,吳國人回想赤壁之戰,自以為是藉着吳國的水軍實力才獲勝,所以才說荊州應該是吳國所有,而劉備卻佔據着不還,於是才開始有所謂借荊州之說。但是反過來想想在孫劉合力拒曹時,劉備固然有向孫權要求援助,孫權不也是同樣有求助於劉備嗎?孫權當時只想要救助自己的危急存亡,哪裏敢有佔領荊州的想法呢?正如〈魯肅傳〉所記載,關公對魯肅說:「烏林之役,劉備睡覺時都不敢脫下戰袍,和孫權一同全力破曹,哪裏有花費那麼大的心力卻沒有一塊土地可供棲身?」何況此役蜀漢乃將士用命,全力以赴,這是永遠不可改變的論證。
之後吳國跟蜀國爭奪三郡之事,蜀國為了維持聯盟誠意,自願退讓。所以,雙方很快就談和,並約定以湘水為界,分長沙、江夏、桂陽歸吳國,南郡、零陵、武陵為蜀國。劉備這方以為已經很大讓步,這樣分配,孫權應該會感到滿意公平的。可是吳國君臣不但不知足,還趁關公北伐時,偷襲荊州並加以佔有,而且還捏造借荊州的說法,來證明吳國是取回自己所應得的土地,這些都是吳國君臣的狡辯和掩飾真相的偽詐之詞。但是借荊州的不實之名,卻流傳至今並成為一項對蜀漢負面的談話性議題,這種誤導性的說法完全被採信無法反駁。而且還轉變成所有的錯誤都在蜀國這邊,這完全是不經考證就擅自轉述的道聽涂說之不實傳聞。
清代史學家趙翼根據各方傳記,並結合當時戰爭史事進行分析,得出借荊州並非歷史真相,而是東吳為了掩蓋毀約背信和偷襲盟軍後方之惡名,所操縱的輿論風向;但是後人卻倒因為果,顛倒是非。實際上,赤壁大戰過後,劉備起碼佔有武陵、長沙、零陵、桂陽等四郡,和江夏、南郡兩個郡的一部分土地。曹魏則據有北方的整個南陽郡和江夏、南郡的部分土地;而孫權僅佔有江夏、南郡兩個郡的一部分縣邑。既然劉備已佔有荊州大部分的郡縣,何以還需向東吳求借土地屯兵;因此清代著名文史學家趙翼才會認為,這一切都是東吳編造出的謊言。所以,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特撰〈借荊州之非〉,文中之立論是非常合乎邏輯的。但為了不使本文對荊州領土歸屬問題的分析,讓人感覺有偏袒任何一方的孤證列舉,下周連載內容我們將引述近代學者專家的研究分析,為讀者提出更多資料與史實之佐證,希望透過如此詳細的說明,讓普羅大眾能夠進一步了解孫權君臣從上到下,可以為了自身利益,機關算盡、不擇手段、口徑一致,就是要把荊州所有權合法性的偽屬東吳一方。 (下周五待續)
忠義人才培育學院院長 黃國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