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易求者田地,至難得者兄弟-香港商报

至易求者田地,至難得者兄弟

2021-04-12
来源:香港商報網

 《幼學瓊林》雲:「世間最難得者兄弟」。兄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具有血緣關係的同輩至親,這種血濃於水的骨肉之情,是其他人倫關係無法比擬的。

 兄弟關係跟父子關係一樣,都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天然形成的人倫關係,所以也被稱為「天倫」,而夫婦、君臣、朋友這三倫都屬於「人倫」。能夠生而為兄弟姐妹,盡享天倫之樂,這需要極大的福德、緣分才得以降生於同一血脈,同氣連枝,所以這種關係最為寶貴,也最為難得。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小雅·常棣》篇,是中國詩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愛的詩作。《常棣》開篇明旨:「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詩中說,兄弟是這個世上最親的人,兄弟間的感情最真摯、無私。遭遇死亡威脅,最為關心焦慮的人是兄弟;無故失蹤或不幸葬身荒野,不遠千里萬里尋找的人是兄弟;身處險境求助無門時,赴湯蹈火趕來救難的人是兄弟;兄弟之間即便在家裏面有矛盾有爭執,遇到外敵,依然會同心協力共抗外侮。

 古人將「兄弟」喻為「手足」,手與足都是源於同一個身體,是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兄與弟也是同一父母所生,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代法昭禪師曾作一首偈子雲:「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

 在古代詞義中,「兄弟」一詞不僅指男性的兄弟,古時的姐妹亦稱兄弟。如《孟子·萬章上》雲:「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又如《明史·費宏傳》雲:「宏從弟編修寀,其妻與濠妻,兄弟也。」

 兄弟姐妹間的友愛和睦,是儒家思想體系「悌」的道德體現。儒家歷來將「孝」與「悌」並舉。孔子雲:「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是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孝敬,是上下兩代人的縱向人倫關係;「悌」是兄弟姐妹間的友愛互敬,是同輩人之間橫向人倫關係。「一縱一橫」所組成的「孝悌思想」,為中華民族的倫理型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兄弟姐妹間的「悌」德思想,成為家庭家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重要保障。

 隨着中華文明進程的推進,「悌」道進一步拓展到非血緣關係的同輩之間的相親相愛、互敬互助。晉代詩人陶淵明說:「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傳統文化中,關帝是儒、道、釋三家倫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將骨肉相連的兄弟「悌」德,擴展到非血緣關係「桃園精神」的道德楷模,因而關帝對世間兄弟相親相愛的「悌」德給予了悉心呵護和勉勵。

 明代時,蘇州府無錫縣有浦大廷、浦大欽兄弟二人,小時兄友弟恭,非常和睦。長大之後,因為分家產、田地,弟大欽對兄長有了誤解和不滿。兄長心中煩悶,為避免爭執,也不辯解,就在書榻旁寫一條幅「至易求者田地,至難得者兄弟」。後來大欽病重,家人去南禪寺關侯祠祈禱。大欽夢見關帝提刀站在身後,驚出一身冷汗,病體稍癒。

 大欽去關帝祠進香還願,見關帝神像前香爐中有一物,剖開一看,是兩張紙條,寫滿篆文,大欽不識,暫且擱置一旁。一天,大欽去兄長家,在其書榻看見兄長所寫條幅,心中若有所悟。急忙回家,請人譯出篆文,開首兩句正是兄長所寫條幅。大欽悔恨難當,與兄長前嫌盡釋。

 後來,兄長大廷去關帝祠進香,在香爐下也得到一張紙,上寫篆體三字文,譯出後與大欽所得大意相同。從此,兄弟和好更勝從前,被邑人奉為孝悌楷模。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喻世明言·卷十》中說:「難得者兄弟,易得者田地。譬如良田美產,今日棄了,明日又可掙得來的;若失了個弟兄,分明割了一手,折了一足,乃終身缺陷。」

 中國有句古諺:「千年田,八百主」,「百年田地轉三家」,意思是百年之內,興廢無常,再好的田地也會有轉售至少三家的經歷。而兄弟,同氣連枝,手足情深,其兄弟友愛的「悌」德可以歷久彌新,相愛如初,又可以培養成家風,教化子孫,傳承百世。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谢烨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