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幸賴聖帝扶人倫-香港商报

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幸賴聖帝扶人倫

2021-05-26
来源:香港商报

 古云: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道的根本在自然,人道的根本在人倫。人倫,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古人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稱為「五倫」,將處理五倫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稱為「倫理」。

 《管子· 八觀》說:「背人倫而禽獸行,十年而滅。」《孟子·滕文公上》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人倫,是人有別於禽獸的主要標誌,是中華文化誕生和形成的人文基礎。相傳人文始祖伏羲創立八卦時「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圖畫乾坤,以定人道。民始開悟,知有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道,長幼之序,於是百官立,王道乃生。」

 舜帝時,舜帝任命商朝始祖契為司徒,在百姓中推行「人倫」教育,民知孝悌,尊有德,中華文明從此開創了新紀元。

 重視倫理道德和人倫情感,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1924年,文化學家柳詒徵在《中國文化西被之商榷》書中寫道:「西方立國在宗教,東方立國在人倫。」

 人倫是人道之根,中華文化是典型的倫理型文化,倫理道德觀念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價值取向。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宗聖人之道,學聖人之教。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聖人是才德全盡,至善至美人,是做人的最高典範。

 堪稱中華文化經緯的,有兩大聖人:文聖人孔子和武聖人關公。文聖人孔子以思想言論傳世,武聖人關公以道德實踐立身。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知行合一,教化育人,構建了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基因。

 文聖人孔子是儒家道德理論體系的建立者,武聖人關公不僅是儒家道德思想的踐行者,也是力挽狂瀾,扶持中華傳統美德、人倫綱常於衰頹的守護者、支撐者。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三七云:「……聖帝,忠孝節烈,得統春秋,索王素臣,心源獨紹,自孔孟而後,扶名教而植綱常者,賴有聖帝也。」

 關帝是中華文化中唯一受到儒釋道三教共尊、朝廷民間共仰,信仰群體跨越階層、跨越時空、跨越族群的歷史人物。關帝崇拜的形成完美融合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倫理道德精髓,使之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成為中國民間社會共同崇拜和效仿的精神偶像,以此來規範全社會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行為。

 明萬曆三十一年,泉州解元李光縉在涂門關帝廟碑記中,頌揚關帝在實踐儒家倫理道德方面為世人樹立了典範,碑記云:「侯(關帝)始遇玄德,朋友也;約盟而後,兄弟也;及推為中山靖王裔,以主事之,則君臣父子也。平居無裏之歡,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擔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後臣之,間關周旋,各盡其道,此侯之所以獨千古也。」

 「今所為頌侯之烈,與侯所以系千百世人心者,.......今凜然如生者。國於天地,必有與立,惟是生人五倫兩儀不得以墜,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

 「其或有不忠、不孝、不弟、不友、不信者,無得入此廟,縱禱於侯,侯亦必不應之。」

 關帝一身正氣,精忠貫日月,浩氣塞天地,以關帝的忠義精神來報效國家,可激勵軍民同心,保家衛國;以關帝的仁義情懷,可勸善萬民,可使人心行走正道;以關帝的正直正義之心來護持人倫,可以使人心生懺悔,消除邪心雜念,重歸人倫大道。

 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人只有在人倫即人與人的關係中,才得到充分的實現和發展。」

 關帝崇拜具有着廣泛的包容性、融合力和普世性價值,民間對關帝的崇拜興盛不衰,關帝的故事、顯聖靈迹在民間廣泛流傳,是因為關帝以身垂範,身體力行了「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傳統倫理道德,使枯燥嚴肅的道德理論說教,轉化為上至朝廷權貴,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能效法踐行的日常行為規範,從而勸忠勸孝,淳民風,正習俗,維護了人倫秩序不被扭曲變形,保障了社會有序地正常運轉。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