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信仰 正人心術 感人至切-香港商报

關帝信仰 正人心術 感人至切

2021-06-02
来源:香港商报网

 關帝信仰的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關帝義昭天地,靈震古今,神威赫赫,顯靈救難,捍患御災,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敬崇、祭祀關帝的祠堂、廟宇遍布神州大地。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五綹長髯,綠袍金甲,持青龍刀,騎赤兔馬的關帝形象,早已融入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基因的重要組成。

 人們崇拜關帝,敬畏關帝,將關帝視為司命祿、估科舉、治病除災、鎮宅辟邪、護佑平安、招財進寶、財源廣進的全方位神明。在中華民眾的心中,關帝是正氣正義的代表,是忠義精神的象徵,是華人社會永恒不滅的精神圖騰。

 關帝身上所體現的忠義精神、誠信理念、愛國情操、民族氣節等傳統價值觀念,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價值標桿,受到全社會成員的共同遵守和奉行。朝廷民間、百行百業、三教九流,都在關帝崇拜中,尋找到自身所需的價值體系和精神訴求。關帝影響力與日俱增,成為華人社會中最有普適基礎的民間信仰。

 《高坪關帝廟碑記》雲:「(關帝)不獨翊漢祚於三分,直可正人心於萬載……惟有帝君人咸望之而起敬。孰不畏威而敢蒙邪念,孰不懷德而勿舒誠心,是帝君能正人心術而感人至切者也。」

 清康熙雍正年間的清官廉吏,四川遂寧人張鵬翮,一生最敬關帝,為人剛正不阿,清廉節儉,「終身一繭衾,食無兼味。御書樓數間,荒田數畝而已。」康熙贊其「天下廉吏無出其右」;雍正讚其「卓然一代完人」。

 張鵬翮任河道總督時,為了防備有人說情走後門,就在於行署廳事中供奉關帝像,周倉將軍持刀侍立。神座旁邊,擺一書案,端坐辦事。每逢有人請託時,他便拱手向着關帝像說:「關夫子在上,監察無遺,我豈敢營私舞弊?」如果偶然遇到無禮冒犯的,張鵬翮就正顏厲色說:「周將軍手中的青龍偃月刀這麼鋒利,妳難道不懼怕嗎?」

 康熙二十四年二月,張鵬翮升任河東鹽運使,任內編輯《關夫子誌》。張鵬翮在《序》中說信仰關夫子,是因為「天理之不泯於民心,而三代之直道尚存焉。充是心也,以之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如萬斛源泉,取之不盡,而用之無窮,則是(關)侯之大有造於名教也。」

 張鵬翮以敬崇關帝作為「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茍」,修身養德,砥礪道德節操的手段,也希望關帝精神能夠推行廣遠,傳承忠義,教化人心,止惡揚善,維護社會和諧安寧。張鵬翮隨內閣大臣索額圖等經蒙古去俄羅斯議和時,沿途見歸化城(今呼和浩特)有關帝廟,其記說:「故使遠人,知其忠義也」。

 張鵬翮在《關夫子誌》卷三中說:「天下後世之人,因得以景仰神靈,感奮激發,學其存心,考其行事,而慨然想見其為人,讀斯誌也可以興矣!」表明崇拜關帝,踐行關帝精神,不僅僅是中華民眾認可的道德觀、價值觀,也是進行社會教化,引導民風淳樸、崇德向善的重要途徑。

 關帝一身正氣,浩氣淩霄,敬崇信仰關帝,能使人慎獨修身,有所為有所不為;敬崇信仰關帝,能使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人處世不愧對於天理良知;敬崇信仰關帝,能使人自尊自重,見善思齊,見不善而遠之;敬崇信仰關帝,能使人改過遷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而養成崇德尚義,積極向善的高尚情操。

 明代思想家李贄在《關王告文》中說:「蓋公以正大之氣壓狐媚之孤,雖不逆料其詐,而呼風震霆,猶足破權奸之黨;駕霧鞭雷,猶足裂讒賊之肝。固宜其千秋萬祀,不同海內外足迹至與不至,無不仰公之為烈。蓋至於今日,雖男婦老少,有識無識,無不拜公之像,畏公之靈,而知公之為正直,儼然如在宇宙之間也。」

 關帝信仰就像一種真實存在的至正至強的能量場,能給人的內心帶來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一旦注入靈魂,就會與生命融為一體,與思想合而為一,正人心術,感人至切。面對任何誘惑、壓力、災劫、困難,都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一股浩然正氣,堅定信仰、堅守節操,盡忠盡職,贏得世人的敬重與擁戴。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徐麒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