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三關公磨刀節的文化內涵-香港商报

五月十三關公磨刀節的文化內涵

2021-06-21
来源:香港商报

 關公是中國民間社會非常崇拜的歷史英雄人物和至尊至聖神明。在儒釋道教及朝廷民間的信仰神殿中,關公都擁有着「絕倫逸群」的崇高地位。

 民間視關公為正氣正義、有求必應、護國佑民的精神圖騰,每逢農曆五月十三,神州大地乃至海外華人聚集區,都會舉辦熱鬧非凡、場面隆重的紀念關公的民俗活動,稱為「關公磨刀節」,也有地方稱為「關帝誕」。

 每逢五月十三關公磨刀節,各類祭祀、祈福、關帝巡城、儀式舞蹈、花隊巡遊、醒獅、舞龍、雜技、武術、戲曲表演、彩炮競標等系列民俗活動,精彩紛呈,盛況空前。

 關公磨刀節傳承至今,已有千年之久,許多地區的關公磨刀節民俗文化項目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公磨刀節不僅有着紮實的民眾崇拜基礎,有着濃厚的民眾祈福心理,有着豐富的民俗表現形式,也有着深厚的道德文化底蘊。

 一、關公磨刀節是祝禱豐收節。

 中國是農業大國,追求風調雨順、糧穀滿倉,是中華民眾的普遍心理訴求。民間祈雨風俗由來已久,農曆五月十三正是麥子灌漿期,稻穀飽粒期,此時田地需要雨水灌溉,才能顆粒飽滿,糧食豐產,不然就會減產。農諺雲:「不怕五月十三漫,只怕五月十三斷。」民間傳說,關帝是龍君轉世,因而具有司雨神職。舊時,五月十三之前若逢大旱,當時百姓便會齊聚關帝廟,使用各類祭祀儀軌,向關帝訴說旱情的嚴重,祈請關帝神靈憐憫天下蒼生、及時降雨。此日若是降雨,便是「關公磨刀雨」,預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歲便會豐收。久而久之,漸成遍布神州各地的傳統民俗。

 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湛江麻章「關公磨刀節」年例與「雨水神」節,已有六、七百年歷史,場面莊嚴吉慶,頗具嶺南民俗文化特色。程序包括:酬神祭拜、關公磨刀儀式、金豬儀式之「金玉滿堂」與演雷劇等,尤以金豬達250多頭的規模,形成壯觀的「金玉滿堂」場面,令人嘆為觀止。

 二、關公磨刀節是祈福平安節。

 山東梁山等地民間傳說,五月十三這一天是「關公磨刀斬小妖」的日子。海南定安,每逢五月十三,小孩子要在城隍廟前把紙枷掛在脖子上,然後到西樓關聖神前燒掉,藉此儀式祈禱關公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山西運城民間傳說,宋真宗時,有南海妖龍作惡禍害民眾,宋真宗求助張天師派關公出戰,終驅逐妖龍。宋真宗封賜關公「崇明真君」、「義勇武安王」。自此,關公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必親臨南天門外磨刀揚威,以防妖龍再次作惡。關公由此成了中國民間揚善懲惡、驅邪辟魔、主持正義的人間保護神,每逢五月十三關公磨刀節,普通百姓都會焚香祭拜關公,祈求關公鎮魔降妖、庇護一方安寧。

 三、關公磨刀節是傳承忠義節。

 中國民間對關公忠義精神的崇拜,是關公磨刀節歷經千年而不衰的精神動力,是民眾踴躍參與、傳承忠義的人文基礎。湖北當陽關陵對聯寫道:「東拒孫吳,西定巴蜀,南鎮荊襄,北吞曹魏,普天率土,只想那兩朝八百;情憐兄弟,義重君臣,生全忠節,死顯威靈,眾姓皆知,共慶這五月十三。」已被列入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廣西南寧昆侖關傳統節日「關公磨刀誕」,在拜祭關公的同時,也以各種形式祭奠抗戰時期昆侖關戰役中陣亡的中國將士,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而且在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中,使得關公忠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得到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四、關公磨刀節是凝聚同心節。

 浙江臨海、溫嶺,內蒙古托克托等地的舊俗,每逢五月十三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民俗活動,有弟兄或姐妹感情深厚,想要結拜的,都會選在這一天,準備牲醴香燭到關帝廟,在關帝像前山盟海誓,義結金蘭。少數民族聚居的廣西賓陽「甘棠關公誕」,廟會之時賓陽、橫縣、邕寧周邊五鎮群眾都會前往參與,展現了關公信俗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和親和力,激勵民族團結一心,共建美好家園。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