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精神構建中華民族精神、風骨和脊樑-香港商报

武德精神構建中華民族精神、風骨和脊樑

2021-07-05
来源:香港商報

 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着中華民族超凡的智慧,體現着中華民族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天人合一、天人一體的宇宙觀,陰陽太極五行生剋的哲學觀,儒釋道思想與中醫、養生、美學等融會貫通的文化觀,形成了中華武術獨特的運動風格和文化體系。

 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滋養精氣神,弘揚傳承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力量源泉。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尚武修文的文化傳統,上武得道,可安天下;中武修德,可正身心;下武強身,可壯體魄。

 武德精神是中華武術在漫長的實踐和發展中逐步形成的傳統道德準則,是中華武術保持強大生命力、保持文化自信的堅定基礎。

 中華武術界流傳着一句古訓:「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武德對每個習武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行為規範,還是一種修養和榮譽。

 忠義報國、行俠仗義、見義勇為、一諾千金、知恩圖報、恩怨分明,歷來都是習武之人崇尚的武德精神和價值標準。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武德精神的道德楷模、形象標桿是關公。關公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中華武聖人」,與「文聖孔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早已形成「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的傳統文化格局。關公集忠義信勇於一身,忠肝義膽、義薄雲天、信義卓著、智勇雙全,受到中華兒女的千秋奉祭。

 關公戎馬一生中,以武德修養立身處世,以武德精神教化世人,基於關帝崇拜形成的,諸如忠、孝、仁、義、禮、智、信、節、勇、和等傳統武德精神,為中華武術文化特徵的形成、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培育養成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關公作為後世軍人、武人爭相效仿、頂禮膜拜的道德和精神偶像,留下了: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土山約三事,夜讀春秋,斬顏良誅文醜,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等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為豐富和展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武德精神樹立了道德標桿和行為參照。

 其中,關公與黃忠戰於長沙的一場經典戰鬥,交戰雙方均表現了中華民族一貫崇尚的君子風範、軍人素質和武德精神,堪稱教科書級的武德精神典範。

 故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後,建安十三年(208年),「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關公南征長沙,與黃忠「雙刀對決」。戰鬥分為三場,第一場,關公與黃忠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第二場,關公欲用拖刀計斬殺黃忠,因見黃忠馬失前蹄,跌落馬下。關公不肯趁人之危,讓黃忠換馬再戰。第三場,黃忠報關公不殺之恩,只射中關公盔纓。

 「關公戰長沙」的故事既展現了關公的光明磊落,正氣凜然;也展現了黃忠的知恩圖報,有恩必償,詮釋了中華武德精神的精髓:仁德寬厚,義重如山,止戈為武,點到即止。

 武德精神是習武者必備的修養,是中華文化、道德、思想、理念、價值觀和尚武精神的有機結合。關公的「忠義」精神,儒家的「仁愛」思想,道家的「清靜無為」、佛家的「慈悲為懷」,墨家的「兼愛非攻」,易經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傳統文化精髓,都對中華武德精神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中華武術不僅是流派、招式、套路、技巧、搏殺、武藝,其價值核心是承載?豐富、濃厚的中華文化思想精華,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陰陽和諧,剛柔並濟,文治武功,內外兼修的武德精神。

 著名歷史學家雷海宗曾感慨說,舊中國傳統的污濁,因循、茍且、僥幸、欺詐、陰險、小器、不徹底,以及一切類似的特徵,都是純粹文德的劣根性,「唯有武德才能使得民族獲得新生」。

 梁啟超在《新民說》中也說:「尚武者,國民之元氣,國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賴以維持者也」。

 武德精神構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骨和脊樑。上千年來,以關帝崇拜為感召,以傳統武德精神為標誌,激烈了一代又一代的忠義之士奮發圖強,捨身報國,恪盡職守,護國安邦,為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薪火相傳,提供了人才棟樑。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