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關帝,學做人,做好人-香港商报

拜關帝,學做人,做好人

2021-08-04
来源:香港商报

 中國人歷來講「先做人,後做事」,做人是做事的根基,做人做得好,做起事來也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做人做不好,就像地基不穩,做事就很難成功。即使僥幸取得暫時的成果,也終究不會長久,早晚都會轟然倒塌。

 《禮記·大學》為儒家士子開列了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士子建功立業,實現人生理想的八個步驟。「修身」是八條目中的核心概念,上至天子,下到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即是做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基礎,「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功效。孔子的思想言論集《論語》,詮釋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之後不斷發展完善,形成了「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是處理人際關係、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仁是做人的基礎;義是做人的核心;禮是做人的規範;信是做人的底線;智是做人的保障。

 做人的德行、修養,是承載福報的容器。中華文化講究「德位相配」,「厚德載物」。一個人的德行有多厚,修養有多高,決定着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大,成就有多高。德位相稱,德與位齊,才能吉祥、平安、幸福、圓滿,沒有災禍。如果德不配位,「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必然災禍連連,有點福報也難以長久消受。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對做人與做事,品德與才幹的關係有過精闢的論述:「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司馬光認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一個人寧可無才,也不要無德。一個人無才,最多只是普通人,平凡人,對社會不會有大的危害。但如果一個人有才無德,心術不正,對社會就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巨大的潛在的危險。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國民的意思。」

 遍布全球各地的關帝廟,不僅是一個地方祈福祈願、精神寄託的信仰中心,更是一個地方「教人做人,教做好人」的道德殿堂。

 關帝聖訓云:「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云:「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是謂偷生。」

 《關聖帝君救劫真經》云:「勸爾忠為本,孝義亦相從。不懷廉節外,不涉盜邪中。不藏奸狡計,不熾妖淫風。神明常鑒察,斗秤要平公。勿輕出重入,勿長澆漓風。人澆天不宥,公道必興隆。」

 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關帝經文、聖諭、鸞書中,關帝語重心長、諄諄教誨世人「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乾乾淨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關帝文化所倡導的忠義、仁義、禮義、孝義、俠義、節義、勇義、信義等精神品格,無一不是做人應有的態度和行為準則。

 潮汕商人體關帝之心,弘關帝之志,在《新建保善坊武廟暨田地碑記》中云:「我潮官紳士庶,今而後進入廟堂,瞻仰儀象,當學其立心行事,忠肝義膽,刻刻以君父國家為懷……雖顛沛崎嶇而志不可奪。將見頑夫庶,懦夫立,百世下皆知綱常名教之為重,無復有寡廉鮮恥,朝四暮三之小人。夫子之有功世道,豈淺尠哉。」

 拜關帝,便須學關帝,學習關帝志興漢室、矢志不移的忠義精神,學習關帝有情有義、生死不棄的桃園之情,學習關帝一言九鼎、有諾必踐的誠信品質,學習關帝義勇當先、過關斬將的英雄氣概,學習關帝勤勉好學、夜讀春秋的君子情操,學習關帝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風範……所有這些,都是關帝精神帶給世人做人的典範,做人的樣板。

 人生路上真正的成功,往往是做人的成功;人生路上真正的失敗,往往是做人的失敗。德不孤,必有鄰。做人有德有才,會贏得世人的尊重和愛戴;做人有才無德,終究會身敗名裂,眾叛親離。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