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感恩,有恩必報,傳承中華美德-香港商报

知恩感恩,有恩必報,傳承中華美德

2021-10-13
来源:香港商報

 知恩感恩、有恩必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擁有健全人格的根本保障。《說文解字》說:「恩,惠也。從心,因聲。」《正字通》云 :「感人惠己曰恩。」「恩」是形聲字,表意的形旁是「心」,表示人受到恩惠,內心有所觸動,有所表達,表音的聲旁是「因」,因是事物產生發生的緣由,《華嚴經》:「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報,皆從業起。」表意的形旁「心」與表音的聲旁「因」組合一起,就成了「恩」字。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外祖父陳潤寫過一首《闕題》詩:「丈夫不感恩,感恩寧有淚。心頭感恩血,一滴染天地。」意思是說,大丈夫頂天立地,胸懷大志,有恩必報,他們不是不懂得感恩,而是表達感恩的方式不只是感激流淚。他們的心頭凝聚、流動著感恩的鮮血,因緣具足,一經觸發,一滴就能夠染紅天地,令世人聳然動容。

 《史記·刺客列傳》有則故事:春秋末期,晉國勇士豫讓,初為范氏家臣,後又轉投到中行氏做家臣,都沒有受到重用,一直寂寂無名。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後才受到重用,智伯很尊重他,主臣關係十分融洽。

 晉哀公四年,智伯被韓、趙、魏三家攻滅,領土被三家瓜分,最憎恨智伯的趙襄子,還把他的頭蓋骨漆成了酒具。豫讓逃到山裏,懷念智伯的知遇之恩,發誓要為智伯報仇,行刺趙襄子。

 豫讓用漆涂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為趙襄子所捕。豫讓知道自己生還無望,便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解下給他,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趙襄子為豫讓的忠義精神感動,解下外衣,讓隨從遞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留下「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

 唐代詩人胡曾在《豫讓橋》詩中寫道:「豫讓酬恩歲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橋上行人過,誰有當時國士心?」

 做人知恩感恩、有恩必報,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修養,也是一個人行為處事最具閃光點的人格品質。中國古代流傳著很多知恩圖報,有恩必報的俗語、諺語,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吃水不忘挖井人」、「有恩不報非君子」、「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些知恩、感恩、報恩的語言、思想和故事世代流傳,影響深遠,代表了中國人深入內心的感恩情懷,表達了中華民族知恩感恩、有恩必報的民族性格。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一章節「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書中寫道:赤壁之戰前,諸葛亮算定曹操兵敗,必走華容道;於是與關公簽下軍令狀,派關公把守華容道。赤壁之戰後,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正遇關公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

 程昱獻計說:「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

 曹操於是向關公哭告說:「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關公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如何不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就有放過曹操之心,正猶豫間,張遼縱馬而至。關公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並皆放去。

 後人有詩讃曰:「徹膽長存義,終身思報恩」,「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

 明代思想家李贄、明代文學家鍾伯敬在眉批中高度讚揚關公華容道義釋曹操的行為,稱頌關公「是聖人!是佛!」

 關公知恩圖報、義重如山的人格魅力,也為全社會成員樹立了知恩感恩、有恩必報的人格標桿。

 知恩感恩、有恩必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傳統美德,幾千年來,一直浸潤着中華兒女的心靈和思想情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影響着中華兒女的處事態度、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民風習俗,成為中華民族恪守至今、世代傳承的文明標籤和文化特徵。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