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崇拜長久興盛的六方面原因-香港商报

關公崇拜長久興盛的六方面原因

2021-10-25
来源:香港商報網

 關公,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忠義千秋、正氣正義的文化象徵和精神符號。千百年來的歷史沉澱和文化傳承,使得關公從史書中明確記載的歷史英雄人物,升華為中華民族共同尊奉的道德楷模、精神圖騰,與關公崇拜相關的祭祀活動、民俗活動,在全球華人社會中一直興盛不衰,延續至今,具有著強大且廣泛的影響力、凝聚力和號召力。

 關公崇拜之所以能長久興盛、廣布各地,概括而言有以下六個方面原因。

 一是史書中關公的真實人格魅力。正史《三國志》中,關公忠心耿耿,追隨劉備,矢志不渝,貧賤不能移;義薄雲天,恪守誓以共死的誓言,掛印封金,富貴不能淫;重視承諾,一諾千金,於萬眾軍中刺殺顏良,威武不能屈;勤勉好學,喜讀《左氏春秋傳》,富有學養;善待士卒,恩信大行,有膽有識,單刀赴會,東吳震悚;英雄氣概,神威蓋世,刮骨療毒,言笑自若;文韜武略,智勇雙全,英勇善戰,勇而有義,北伐襄樊,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議徙遷都;這些史書中明確記載的關公事跡和為人品格,推動關公的道德人格照進人心,找到穿越時空、叩問心靈的最佳結合點。

 二是文學藝術作品對關公形象的升華。關公的精神品格在漢之後即被用作勇將的代名詞,宋時開始被用作忠義氣節的代名詞。唐詩宋詞、唐宋傳奇、宋時「說三分」,元曲《關大王獨赴單刀會》,尤其元末明初《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廣泛傳播,對關公忠義形象深入人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各個歷史時期的繪畫,版畫、年畫、門畫、壁畫、雕塑等使關公形象更加豐富飽滿。京劇、昆曲、秦腔、晉劇、豫劇等劇種中,以關公為主角的傳統劇目久演不衰,讓關公故事在民間社會婦孺皆知。此外,關公還作為儺神的形象活躍在民間信俗的舞台。

 三是歷代統治者對關公的推崇褒封。魏晉南北朝時期,正史中已出現當時名將以「關公」自比的實例。唐建中三年,顏真卿奏請武成王配祀增加關公等人。關公正式列入儒家祀典。宋徽宗崇寧元年封關公為忠惠公;大觀二年進封武安王,宣和五年敕封「義勇武安王」。元朝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洪武年間列為國家十廟之一。萬曆十八年封「協天護國忠義帝」、四十二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順治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與孔子並稱「武聖」,清朝歷代皇帝對關公均有崇封,光緒時達到26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四是儒釋道三教對關公的共同尊奉。儒家奉關公為「關夫子」、「武聖人」、「五文昌之一」的「文衡聖帝」。道教奉關公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佛教奉關公為「伽藍菩薩」、「護國明王佛」、「蓋天古佛」。民間尊關公為戰神、商神、財神等各種神祇於一身的「神上之神」。顯示了關公在中華文化中的超然地位。

 五是民間社會各行業對關公的財神、祖師爺崇拜。中國民間社會很久就有拜關帝能「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巡查冥司,招財進寶,佑護商賈」的說法。傳統商人敬佩關公的忠義和信義,將關公視為發財致富的保護神、財神加以祭拜、供奉,傳統商幫把關公精神作為商業經營的文化理念,堅持以義取利、誠信經營,以此維護傳統商業的道德秩序。軍人、武師、金融業、典當業、運輸業、美容業、教育業、廚業、命相業等行業也把關公當成行業神、祖師爺加以供奉,使得關公更成為多元化、全能型的神祇。

 六是關帝廟、關公廟會對關公崇拜的傳播。一座關帝廟、一場關公廟會,就是一方風土人情及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一尊關帝聖像,就是萬千民眾的道德追求和人格鼓舞;一句關帝保佑,就是人民祈福平安追求幸福美好的心理暗示和精神寄託。在中華大地上,大至都市,小至村落,乃至海外華人聚居區,處處可見供奉威武神聖的關公像的場所、關廟,人們把興建關廟、敬崇關公,作為凝聚民族合力、弘揚中華文化的一種約定俗成的方式。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