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特別重視真誠與讀書人及官員之品德探討-香港商报

關帝特別重視真誠與讀書人及官員之品德探討

2021-10-29
来源:香港商報網

 在當代華人宗教及民間信仰中,普遍受人民所景仰崇拜的「關公」,有「關聖帝君」的聖號,又有「武聖」之尊稱﹔以「聖」為名,是華人民間信仰、中華文化中能超凡入聖的人格典範。在關帝信仰中極為重要的教化精髓即是「明聖」,也就是明白成聖之道。在關帝經典代表作《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中,尤其極為重視聖賢和五倫八德的詮釋,以及為人處世的行為道德實踐。今日廣為信眾持誦的《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全經之組成結構可分七大部分,其中《關聖帝君降筆真經》乃在敘述關帝降世因緣以及對世人之勸化訓勉,如經文曰:「吾是漢關聖帝,敕諭大眾聽聞,世上不齊等事,全憑一點真心,正直光明不屈,死生順逆當分。」經文開宗明義即引導世人,面對紛擾俗世紅塵的大眾應有的為人處事方針,也明確點出在世為人難免必須面對「世上不齊等事」,而面對俗世人間不齊等之事的具體行為之道即在「全憑一點真心」。

 在經文裏,關帝以具體的三國歷史人物史實做例證說明。曹操用心險詐,武侯忠義誠心,最後二人結果大不相同;一者在地獄受苦,一者奉為天神。說明「真心」,才是凡俗之人可以超凡入聖的關鍵。因此經文曰:「信心內外平等,何妨蹇難災迍?曹操無底深險,現今受罪陰冥;武侯只緣忠義,幽冥群奉為神。」文中指出「信心內外平等」就是面對人生困境的最好方法。不必畏懼「蹇、難、災、迍」,也即以真心誠意及忠義精神面對困頓、災難、阻滯的困難考驗,終能轉危為安,轉禍為福。反之,若以奸巧惡意面對,則會往下沉淪,最後難逃天地之神的終極審判。

 在《關聖帝君降筆真經》中與「真心」相對的,即是「奸詐」與「巧計」。關帝指出:「一切貪殘奸巧,還償果報斤斤。」經文中反覆提及正直誠心的重要,指出「心」與禍福相依存的關係;「直心直受真福,巧計巧來禍因」、「快快收心猛省,休休愈墮愈深」。直心即是正直光明之心,無虛假巧詐之真心,直心可受真福,真福也即長久之福,福澤子孫;若以「巧計」即使可得一時之利,但聰明反被聰明誤,可能因而種下未來禍因。正如《紅樓夢》所言:「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在《太上感應篇》中亦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在道教思想中也認為天地間有司過之神,因此,人的起心動念,行為善惡,自有其果報。《關聖帝君降筆真經》又曰:「有過昭如日月,無私天地同群。果然兒女不誑,到處鬼怕神欽。」只要真心正直,不欺暗室,連鬼神都可感受到此浩然正氣而來擁護。

 《關聖帝君降筆真經》特別提到,世上分有「讀書文士」、「官宦」、「軍」、「民」四類生民中,關帝尤重「讀書文士和為政者的品德」,如經文曰:「最戒讀書文士,並及官宦軍民。」關帝明確指出讀書人品格與目標的重要性,並非在追求個人功名利祿,而是要如《桃園明聖經》所載:「廉者不受嗟來食,志士不飲盜之泉。辭俸原憲潔,畏金楊震廉。坐懷不亂柳下惠,閉戶無容魯仲連。俸祿只堪供禮儀,舉家食費僅盤桓。」孔子亦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讀書人或為官者,應為人表率,行「利物救民」之功。在士、農、工、商社會階層,作為讀書人及官宦的知識分子,擁有較高的社經地位與資源,理應承擔社會責任,勇於身負移風易俗的責任;而非攀權附貴、爾虞我詐,以知識、官位去獲取個人的名位財利,甚至貢高我慢,魚肉鄉民,種下惡果。顧炎武先生曾云:「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作為社會中流砥柱的士大夫若德行敗壞,上行而下效,影響全民,最終將形成國恥。故關帝在經文中特別強調真誠正直之心,並重視讀書人和官員的道德品格。儘管士、農、工、商社會身份不同,但道德生活實踐則都是從五倫做起,也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具體實踐。

 關帝信仰所強調的「真心」、「五倫」、「忠義」精神,對維護社會秩序和構建倫理體系,具有安定人心、和諧社會的強大作用,而在經文中更針對社會上各階層提出行為規範與準則,尤其重視「讀書文士」與「官宦」的道德品格與戒律。《論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讀書人與官員應該以仁存心,以任重道遠的精神,為百姓謀求福祉。關帝所強調的人格品德教化之道,不但是當代社會和諧共好的重要基礎,也是身在混濁塵俗中得以超越的力量與希望!(待續下星期五)

 忠義人才培育學院教授 高莉芬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