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關公顯聖-香港商报

《三國演義》中的關公顯聖

2021-11-03
来源:香港商報

 早在《三國演義》出現以前,民間就流傳著各種各樣關公顯聖的傳說。唐代僖宗時吳(今江蘇吳縣)人范攄,客居越地,自號五雲溪人,著有《雲溪友議》三卷,文中記載:「蜀前將軍關羽,守荊州,夢豬嚙足,自知不祥,語其子曰:『吾衰暮矣,是若征吳,必不還爾!』果為吳將呂蒙麾下所殛,蜀遂亡荊州。玉泉祠,天下謂之四絕之境,或言此祠鬼興土木之功而樹。祠曰:『三郎神』。三郎者,即關三郎也。允敬者,則彷彿似睹之。緇俗居者,外戶不閉,財泉縱橫,莫敢盜者。廚中或先嘗食者,頃刻大掌痕出其面,歷旬愈明。侮慢者,則長蛇毒獸隨其後。所以懼神之靈,如履冰谷,非齋戒護淨,莫得居之。」

 隨着《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三國演義》對關公形象的集大成描繪,加深了人民大眾對關公英雄事跡和形象的認知和了解,《三國演義》中出現的關公顯聖故事,進一步推動了民間社會對關帝的崇拜,使得關帝文化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勸世效果更加深入人心。

 《三國演義》中共出現了七次關公顯聖故事。一是第七十七回的「托夢王甫報凶信」。關公臨沮被害後,王甫在麥城中夢見關公渾身血污,立於前;急問之,忽然驚覺。吳兵在城下將關公父子首級招安。王甫墮城而死。周倉自刎而亡。於是麥城亦屬東吳。

 二是「玉泉山關公顯聖」。關公一魂不散,蕩蕩悠悠,來到玉泉山。普淨聽到關公在空中大呼曰:「還我頭來!」普淨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醜,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三是「慶功宴上追呂蒙魂」。孫權得了荊州,設宴為諸將慶功;置呂蒙於上位,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大罵孫權,大喝曰:「我自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皆下拜。只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

 四是「洛陽怒目嚇曹操」。孫權行移禍之計,遣使者將關公首級送與曹操。曹操開匣見關公面如平日,笑曰:「雲長公別來無恙!」言未訖,只見關公口開目動,鬚髮皆張,操驚倒。眾官急救,良久方醒,顧謂眾官曰:「關將軍真天神也!」吳使將關公顯聖附體、罵孫權追呂蒙之事告操。操愈加恐懼,遂設牲醴祭祀,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令大小官員送殯,操自拜祭,贈為荊王,差官守墓。

 五是「報夢劉備請復仇」。劉備至夜,不能寧睡,秉燭看書,室中起一陣冷風,燈滅復明,抬頭見一人立於燈下。玄德問,其人不答。乃是關公,於燈影下往來躲避。玄德曰:「吾與汝情同骨肉,因何迴避?」關公泣告曰:「願兄起兵,以雪弟恨!」言訖,冷風驟起,關公不見。

 六是第八十回「關興復仇殺潘璋」。劉備發起猇亭復仇戰,關興殺入吳陣,正遇仇人潘璋,追入山谷內,不知所往。到一莊上,中堂繪畫關公神像。興大哭而拜。三更以後,潘璋亦來投宿。恰入草堂,關興按劍大喝,璋回身便出,忽見關公顯聖,神魂驚散;被關興手起劍落,斬於地上,取心瀝血,就關公神像前祭祀。

 七是第九十四回「退羌兵救關興張苞」。關興被羌將越吉打中馬胯。那馬望澗中便倒,興落於水中。忽聽得一聲響處,背後越吉連人帶馬,平白地倒下水來。興就水中掙起看時,只見關公顯聖,殺退羌兵。張苞被鐵車軍追急,忽見關公自空而下,驚退羌兵,二人同歸寨內。

 《三國演義》中關公顯聖故事的大量出現,反映了民間社會對關公一生忠義反遭奸人謀害的不滿和憤恨情緒,寄寓了作者對「聰明正直者,死而為神」的精神渴望和情感寄託。這樣的情節,有利於增強讀者的情感共鳴,對民間社會形成「知是非,明善惡,寓褒貶」的價值評判標準起到了積極而正面的作用,對發揮民間「善惡有報」的因果觀念也能起到警世勸善的社會功效。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