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對關帝崇拜的積極推動作用-香港商报

《三國演義》對關帝崇拜的積極推動作用

2021-11-08
来源:香港商報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三國演義》無疑是對華人社會乃至整個漢文化圈影響很大的一部作品。《三國演義》洋洋70萬言,粉墨登場的歷史人物一千三百餘人,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如劉備、關公、張飛、趙雲、諸葛亮、曹操、孫權、呂布、周瑜、馬超等,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著名武俠小說宗師金庸對《三國演義》非常推崇,讚揚說:「顯然,就文學而論,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確是第一流的,中國後世的小說家都從其中吸取了營養。」「《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

 《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對民間社會的關帝崇拜也起到了積極且影響深遠的推動作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三國演義》對關公形象集大成地細緻刻畫,使得關公的英雄故事、人格魅力更加豐富飽滿,更符合百姓心目中忠義、神勇的關公形象,《三國演義》成為民眾了解關公故事、啟蒙關公文化、傳承關公精神的重要窗口。

 在《三國演義》中,關公在家鄉時誅殺惡霸的行俠仗義,在涿郡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的忠心義氣,被困曹營時對劉備的忠貞不二、掛印封金的堅定不移,過關斬將時的英勇氣概,華容道義釋曹操時的知恩圖報,單刀赴會時的忠不顧死、義不負心,刮骨療毒時的言笑自如、神威蓋世,北伐襄樊、威震華夏時的文韜武略、運籌帷幄,都在華夏兒女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關公成為華人社會立身處世的道德偶像和英雄榜樣。

 清代學者王侃在《江州筆談》中說:「《三國演義》可以通之婦孺,今天下無不知關忠義(關公)者,演義之功也。」

 二、《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的語言風格,使得《三國演義》的關公英雄形象,更加立體,更接地氣,《三國演義》一經問世,關公英雄故事也隨之風靡神州大地,成為百姓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創業經營、立身處世的教科書。

 尤其對於「失學國民」來說,「《三國演義》究竟是一部絕好的通俗歷史,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它的魔力。五百年來,無數失學國民從這部書裏得到了無數的常識與智慧,從這部書裏學會了看書寫信作文的技能,從這部書裏學得了做人與應世的本領。他們不求高超的見解,也不求文學的技能;他們只追求一種趣味濃厚,看了使人不肯放手的教科書。」(胡適語)

 《三國演義》將歷史人物傳記進行了通俗化藝術加工,使得三國時期成為最深入民間的歷史時期,不論是三國戲曲、評書、快板等通俗文化,還是地方習俗、地名景觀、三國遺址等,甚至時下流行的影視、漫畫、電子遊戲等都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關公形象作為《三國演義》中最耀眼的名將,活躍在民間文化的各個舞台。

 三、《三國演義》立足於儒家文化的傳統道德觀、價值觀,以儒家仁、義、禮、智、信思想為主線,尤其儒家思想的「忠義觀」透過關公人物形象、英雄故事得到充分的表達和體現,為全社會成員傳遞忠義愛國,志興漢室,精誠團結,矢志如一的社會道德價值取向,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教化效果。

 如明代學者張尚德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引》中所言:「知正統必當扶,竊位必當誅,忠孝節義必當師,奸貪諛佞必當去,是是非非,了然於心目之下,裨益風教,廣且大焉。」

 關公作為忠義精神的完美化身,以及儒家思想的道德踐行者,集中地表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道德精神文化內涵,為關公被尊崇為武聖人奠定了思想基礎、人文基礎、民意基礎,關公忠義千秋的武聖人形象隨着《三國演義》的傳播與發酵,日益在民眾心中紮下了根,受到全球華人社會的敬仰和崇拜。

 學者顧家相在《五餘讀書廛隨筆》中評論說:「蓋自《三國演義》盛行,又復演為戲劇,而婦人孺子,牧豎販夫,無不知曹操之為奸,關(公)、張(飛)、孔明之為忠,其潛移默化之功,關係世道人心,實非淺鮮。」

 《三國演義》作為關帝崇拜的重要推動者和傳播載體,為傳播、弘揚關公忠義精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