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忠義精神在兩宋時期的歷史傳承-香港商报

關公忠義精神在兩宋時期的歷史傳承

2021-11-22
来源:香港商報網

 兩宋時期是關公忠義精神得到穩固、定型、發展成熟的重要歷史時期。

 關帝廟有聯云:「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號」。關公受到國家祭祀,歷朝加尊號的主要時間段從北宋開始。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始追封關公為忠惠公,大觀二年(1108年)又進封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再加「義勇」二字,稱義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封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更封為英濟王。

 元初大儒郝經在碑記中說「(關公)英靈義烈遍天下,故在者廟祀,福善禍惡,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而燕趙荊楚為尤篤,郡國州縣鄉邑閭井皆有廟……千載之下,景仰響慕而猶若是」。

 關公忠義精神在兩宋時期受到重視,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一是,兩宋時期「崇文抑武」之風盛行,宋代雖有武舉,但卻以試策高低決定去留,考中狀元比領兵數萬、奏凱回師的大將軍還要榮耀。時人云:「狀元及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雲,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及矣」。直到宋仁宗時期,西夏的戰事失利,嚴峻的邊防形勢,激發了朝野上下學兵學、民風尚武的熱情。

 二是關公熟讀《左氏春秋》,武藝精湛,忠肝義膽,是古往今來名將中文韜武略、智勇兼備的典範。宋代理學對關公忠義精神非常推崇,福建泉州通淮關岳廟正殿高懸南宋理學家朱熹題寫「正氣」匾額,理學名家廬陵曾三異在《同語錄》中說:「《九歌·國殤》,非關雲長之輩,不足當之。所謂『生為人傑,死為鬼雄』也。」

 南宋名將岳飛十分崇拜關公,曾多次對諸將校說「要使後世書策中知有岳飛之名,與關(公)、張(飛)輩功烈相彷彿耳。」《鄂王行實編年》記載岳飛的忠義情懷:「我輩荷國厚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

 在今山西長治市沁縣石刻博物館中,陳列著一塊字跡斑駁的石碑。碑高120厘米,寬76厘米,額篆《威勝軍關帝侯新廟記》,碑文題名《威勝軍新建蜀蕩寇將軍漢壽亭關侯廟記》,落款為「大宋元豐三年(1080年)孟夏望日鄉貢進士李漢傑記」。為現存最早的關廟碑記實物。

 碑文頌揚關公「凜踰霜雪,忠之至也」,「上薄雲天,義之高也」,「有國士之風,言其忠且義也。」其威震華夏的忠義英雄氣概,叱吒生風,「曹公明略蓋於天下,聞其威名,勇氣幾奪,況下者乎?」

 立碑署名者有七百八十人之多,立碑人身份既有勇謀兼備的驍將,也有前線作戰人員,以及軍隊中的各級行政、軍事官員。

 碑文中還透露一則信息,狄青南征勝利,凱旋回朝後,皇祐五年(1053年),宋仁宗曾為桂州關廟 「賜額以旌靈貺」,比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五月賜額關廟「顯烈」的時間早了四十二年,創下了歷史上皇帝為關廟賜額的最早紀錄。

 「威勝軍關帝侯新廟」建立之後的第二年,元豐四年(1081年),北宋丞相張商英在《重建關將軍廟記》中說:「陰兵十萬部從嚴,鐵騎咆哮汗金甲」,將崇拜關公,傳承關公忠義精神,與關公顯靈助戰結合在了一起,為中國歷代軍隊樹立關公為「軍神」添上了厚重一筆。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永興軍在關公故里《解州聞喜縣新修武安王廟記》讚揚關公稱:「(關)王之行事,其忠節勇功,炳若丹青,鄉人之所詳聞。」「王以義從昭烈帝,與飛為御侮,恩顧雖厚,未嘗鮮禮,誓以其死,以事先主,可謂忠矣!至於率眾攻曹,水淹七軍,斬魏諸將,群盜畏服,威震華夏,曹公避銳,可謂勇矣!觀其曹公感義而堅不能久留,雖圖報曹公而委心於先主,終始不變,卓然過人。」

 由於樹碑者多為當地弓級捕盜等準軍事人員,這一信息表明,關公忠義精神不僅從軍隊向地方準軍事力量延伸,同時也可視為古代警察拜關公的最早記載。

 兩宋之時對關公忠義精神的敬仰和推崇,為關公忠義文化的穩固、定型、發展成熟創造了積極有利的條件,推動了關公崇拜熱潮的興盛,隨着社會各階層對關公崇拜的日益加深,關公成為中華民族忠義精神的化身,為中華民族形成忠義價值觀念體系奠定了基礎。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