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關公忠義精神,助力民族精神復興-香港商报

弘揚關公忠義精神,助力民族精神復興

2021-12-15
来源:香港商報網

 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必然伴隨着民族精神的興盛崛起;民族精神的興盛崛起,又將促進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與中華民族精神的榮枯興廢,互為表裏,休戚相關。

 歷史以來,無數中華兒女公而忘我,捨生取義,頑強拼搏,湧現出許許多多精忠報國、以國為家的忠臣義士,湧現出許許多多奮勇殺敵、抗擊侵略的民族英雄,湧現出許許多多為民謀福、無私奉獻的時代先鋒,他們的精神品質百川匯海,共同凝練、澆鑄,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誠團結、奮發有為的中華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是流淌在中華兒女血脈中最博大、深沉、質樸無華的情感。擊不垮、打不破、摧不毀、割不斷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悠久燦爛、源遠流長的光榮傳統。

 先秦儒家經典《左傳·昭公元年》云:「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謀主三者,義也。」面對禍患而不忘記國家,便是忠誠;想到災難而不放棄職責,便是誠信;為了國家捨生忘死,便是堅貞。時刻謀求,盡心竭力做到這三點的,便是忠義。

 秦漢之時,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正式建立。「國」不再是諸侯國之國,而是真正實現大一統的,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融合的國家。「維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觀念,成為儒家「大一統」思想的主流。

 東漢末年蜀漢名將關公「志興漢室」的人生理想,「志存一統」的人生軌跡,「忠肝義膽」的人格操守,「忠義千秋」的傳奇經歷,深深影響了漢以後的忠義之士,潛移默化地培育了他們以報效國家、建功立業表達愛國精神的積極心態。

 元朝詩人程元卿曾作詩讚頌關公:「將軍氣作漢長城,此身肯與賊俱生?一時成敗風雲散,千古精誠日月明。」

 關公成為中華民族忠義精神的代表和化身,關公忠義精神成為自宋元明清一千多年以來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輸出口,關公忠義精神也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河東路解縣尉鄭咸在《重修解州關廟記》中簡述關公生平:「侯諱某,姓關氏,以忠義大節事蜀先主昭烈皇帝,為左右御侮之臣,官至前將軍,假節鉞。侯之名聞天下後世,雖老農稚子,皆能道之。」讚頌關公忠義精神:「苟不明於忠義大節,孰肯抗強助弱,去安而即危者?夫爵祿富貴,人之所甚欲也。視萬鍾猶一芥之輕,比千乘於匹夫之賤者,豈有他哉,忠盡而義勝耳。」

 金吏部員外郎田德秀在《嘉泰重修廟記》中讚頌關公:「忠而遠識,勇而篤義,事明君,抗大節,收俊功,蜚英名,磊磊落落,挺然獨立千古者,惟公之偉歟。」

 清初侍讀學士喬庭桂在《修志有感》中讚頌關公忠義千秋,萬古流芳:「力扶炎祚振綱常,赫赫英魂棲解梁。浩氣寧隨雲水逝,丹心直並日星光。中原有地皆修祀,故土無人不薦香。可嘆孫曹甘僭竊,何如忠義萬年芳。」

 關公忠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魂,是中華民族自尊、自強、自立、自信的精神風貌展現。

 明清時期,關公成為護國佑民的國家神,在國家祭祀上被尊為「武聖人」,與「文聖人」孔子並肩而立。萬曆四十五年,明神宗還親自為關帝廟撰寫了碑文,稱關公為護國關帝。碑文云:「無問裔夷華夏。廟食歷千百載崇奉不衰,則雲長關帝一人而已。」「而帝精忠大義,白日行天,幾與蒼昊無極。」

 清雍正帝御製的《關帝廟後殿崇祀三代碑文》云:「(關)神之陟降上下,顯赫鑒觀,以驚動覺悟,保佑扶持,與斯人呼吸相應者,感而通,微而著,洋洋乎忠義正直之氣,充塞於宇宙之間,與日月星辰同其明,江河山嶽同其體,風霆雨露同其功用。宜其英靈之振古常新,而為歷代賢豪所莫能並也。」

 關公忠義精神,是中華兒女歷經一千多年風風雨雨,基於對關帝崇拜、愛國情懷基礎上,積澱形成的寶貴精神品質。弘揚關公忠義精神,傳承歷史以來的愛國主義傳統,重塑中華文化自覺和自信,必將能夠促進中華民族精神的崛起和偉大復興。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谢烨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