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史上一道宏偉壯麗的文化風景線-香港商报

中華文化史上一道宏偉壯麗的文化風景線

2021-12-27
来源:香港商報

 「關公」,是中華民眾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大英雄、武聖人。關公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土山約三事、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夜讀春秋、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的故事為世人所津津樂道、傳播廣遠。

 千百年來,人們敬仰關公、崇拜關公、歌頌關公、讚美關公,以各種藝術形態說、畫、唱、演、祭、拜、頌、學關公,研究、學習、傳播、弘揚關公的書籍、史料、筆記、善書、評書、演義小說、民間故事、戲曲歌曲等浩如煙海,不可勝數。歷朝有16位皇帝23次為關公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聖、而神、而天,形成了中華文化史上一道宏偉壯麗的文化風景線:關公文化。

 關公諱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漢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出生於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

 關公形象威武、氣度非凡,《三國演義》描繪關公: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頭裹青巾,身着綠袍,手仗寶物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胯下追風赤兔馬,火紅如炭。

 對聯稱頌關公:「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關公的傳奇一生,忠肝義膽,義薄雲天,高風亮節,一身正氣,人格魅力冠古絕今。史書《三國志》中,諸葛亮稱關公「絕倫逸群」,曹操稱關公「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魏、吳謀臣程昱、郭嘉、劉曄、陸遜等人稱關公「勇而有義」,「勇冠三軍」,「恩信大行」。

 元末明初成書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將史書記載的關公傳記、地方編撰的信史典籍、民間流傳的關公傳奇融匯一體,刻畫了「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的「義絕」關公形象,使關公故事更加流傳廣泛,深入人心。

 關公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正直、忠誠、信義、仁愛、智慧、好學、尚禮、堅毅和勇敢」等優秀人格品質,得到了社會各界、各行各業的認同、效仿和推崇。

 明代文人呂子固在《謁解廟》一詩中寫道:「正氣充盈窮宇宙,英靈烜赫幾春秋。巍然廟貌環天下,不獨鄉關祀典修。」

 從一千多年前的宋元時期開始,供奉、祭祀關公的關帝廟就已經「祀遍天下」。人們建廟立祠、仰瞻關帝聖像儀容,敬服關帝的威靈赫赫,剛正之氣,凜然肅穆,自淨身心。關公形象滲透社會各個階層,成為中華社會教化民眾,激勵上進,宣導正義,揚善懲惡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偶像。

 明朝賢相、弘治朝首輔大臣徐溥在《勅修關公廟記》中說:「則其(關公)忠義之所憤激,剛大之所充塞,此心此氣,雖死猶生,宜其極六合而無間,歷百世而彌光。兒童婦女之所必知,而道流釋徒之所依,藉以為重者也。」

 關公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追求和崇尚的傳統價值觀的集中體現,蘊藏了中華文化千百年來薪火相傳的傳統道德精神和人格品質,無論是兒童婦女,還是道流釋徒,都應該知道了解,藉以為重,作為砥礪人格、淨化心靈、提升素養的重要精神力量。

 作為華人社會普遍敬仰、尊崇的古老民間信仰,關公文化、關公精神不斷在海內外華人心中煥發光明、指迷開悟,引導中華民族團結同心、凝聚合力、端正身心、涵養道德。從古代的帝王將相、士紳大儒,到當代的名流政要、明星顯達,從身居高位的管理階層,到義利兼顧的行商坐賈,再到草根階層的平民百姓,人們都拜關公、信關公、敬關公,這個群體涵蓋了中華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角落。

 「當時義勇傾三國,萬古祠堂遍九州」,是關公文化影響力廣泛深遠的真實寫照。2008年,關公信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文化瑰寶。學者稱:「關公信俗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習俗和生產方式,是中華民族倫理規範、道德楷模尊崇以及信俗方式、祭祀程式『活』的顯現。」

 隨着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日益興盛,「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穩步推進,關公文化正成為助推中華民族精神復興的一面旗幟,為凝聚華人同心、共創偉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