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的典範-關帝信仰文化-香港商报

中華傳統文化的典範-關帝信仰文化

2022-01-21
来源:香港商報

 觀察華人民俗信仰的發展,關帝信仰與觀音、媽祖等神佛堪稱是世界性的信仰傳播,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表徵。關帝名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今中國山西省運城市),是漢末三國時劉備的重要將領,其桃園結盟、忠心漢室、不改其節等忠義勇武的形象與事蹟歷來傳唱不已,備受歷代人民推崇,從而發展成為神祇崇拜,衍為關帝信仰。

 談及關公信仰發展的源流,唐代已見信仰開展,唐·董侹〈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已載錄三則關公在南朝顯靈的聖蹟,其後信仰發展漸趨隆盛;據郝經《陵川集》所記,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公的祠廟已是「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迄於明初,《萬曆明會典》載明太祖朱元璋以「漢壽亭侯關王廟」列為京師祀典之一。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敕封其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關公已成為帝級大神。清雍正年間,頒令全國啟建武廟、併入祀典,按祭孔之太牢祭儀、春秋兩祀,關帝列入國家祀典。明清以降,供奉關公的廟宇遍布漢土,傳播至朝鮮、日本、越南、琉球、新加坡等漢文化圈,並擴衍至馬來西亞、柬埔寨、印尼、東帝汶、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地,故克勞丁·薩爾蒙在《南洋島國的三國文化》更指出,三國文化對馬來語系國家的影響「最重要的形式莫過於對關公的崇拜」,顯見關帝信仰已是國際性的文化現象。

 關帝信仰的發展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蘊,涵攝儒釋道三家的思想與價值觀,從而其信仰橫貫儒家、佛教、道教等信仰體系。華人民間信仰多俗稱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爺、帝君;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佛教奉其為「伽藍尊者」、「伽藍菩薩」;儒宗神教扶鸞信仰者多奉為五恩主之首,俗稱恩主公。關帝信仰發展除了橫跨各個宗教系統,也成為各個行業的守護神,軍警尚其忠勇而奉行業神,文人以其儒將典範而崇其為「五文昌」之一,商人奉為「財神」,凡此種種皆可以看見關帝信仰在華人文化的代表性與重要性。

 分析關帝信仰能夠以極其隆盛的內緣質素,乃源於中華傳統道德的實踐。《關聖帝君應驗桃園明聖經》讚關帝曰:「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面赤心尤赤,鬚長義更長。」關於關公的生平事蹟,桃園三結義、關公保二嫂、解白馬坡之圍、關公破黃巾、關公不殺落馬黃忠、義釋曹操等在廟宇壁畫、說唱曲藝、小說戲劇等經常可見,關公對漢主劉備的忠貞不二無疑是「忠」的典範,義薄雲天的形象、行誼更為人津津樂道,毛宗崗評《三國演義》更將關公列為「義絕」。關公對於「忠義」的極致實踐,無疑是後世對祂最顯著的評價。歷來官方不斷地敕封關公,如: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封為「義勇武安王」,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清順治九年(1652年)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清光緒五年(1879年)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分析此等封號,「聖」的意涵猶如是理想的聖者典範,「忠義」則是關公成聖成神的核心內涵。

 關聖帝君成聖成神後,深受黎民與歷代帝王的敬仰,不少文士也將關帝信仰「儒化」,納入儒家倫理規範裏。關公誠信忠義的形象儼然是群眾道德的標桿,從而其信仰具有匡世教化的作用,以關帝為中心的經籍與儒家思想唱和。《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帝君曰: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虧,可立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是謂偷生。」關帝信仰文化十足地彰顯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忠孝節義」之道德軌範。

 整體而言,關帝形象樹立了儒家脈絡下的聖者典範,允文允武的儒將風範更是華人追求的理想典型。甘雨施《關聖大帝聖蹟全書》:「稽史臣贊堯之辭曰:乃聖、乃神、乃武、乃文,竊以為非上古之神靈弗克統四德而兼備也。三代聖時,聖人備此四德者,恒間世一出,衰周素王逈乎尚矣。自茲而降,殆難其人。至後漢之季,而天地精英之奇遂特鍾之,若漢壽亭侯關夫子為極聖也。夫子當漢僭亂之時,獨精心於《左氏春秋》之學,一言一動,隱符尼山之心,傳間形諸詞翰之續餘,如表忠歸漢諸書,醇古淵懿,亦非後世文學所能及。」關公堪稱是承接儒家道統的聖者,被視為與孔子相對之「武聖」,關帝信仰更是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從而關帝信仰發展成為華人民俗信仰最普及的男神。(待續下星期五)

 忠義人才培育學院客座教授、佛光大學中華傳統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謝瑞隆


[责任编辑: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