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靈應,唯佑善人-香港商报

關帝靈應,唯佑善人

2022-02-21
来源:香港商報網

 關帝神威赫赫,正氣凜然,是中華民俗文化史上亙古一人、萬世人極,位尊、德隆、靈著、名顯的至尊至聖神明。關帝威靈顯應,福佑善人,懲治奸惡的靈應事迹在中華大地廣泛流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止惡修善,清正身心。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文集》收錄《代葛千總募修關帝廟序》中說:「聞仙人言:神之中壯繆(關帝),佛之中觀自在,仙之中純陽,其願力洪大,欲普濟大千。故其神氣常遊人間,與世最邇。匹夫婦之顛連,輒覲其顏,得其拔拯。無他,以其無日不在寰中,故忠孝可相格,精誠能相通也。至我關帝,位尤尊,靈尤著,正氣滿宇宙,普視一切,往往於雲氣之杳冥,示現神威。」

 關帝靈應是天地、宇宙間最隱秘、不可揣度的超自然力量,是聯結天道與人道之間的紐帶。什麼是靈應?《三要靈應篇》云:「靈應者,靈妙而應驗也。」

 古代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37卷「關聖帝君部雜錄」對此詳細解析:「(關帝)生為忠良,歿為神靈。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靈感之所由來也。然未有如我聖帝之靈感,尤迥異乎諸神焉。三教之廣,肖其偉容。六合之內,彰其顯赫。即如《聖簽》,無求不靈,有感必應。皆歷歷見諸實事,非渺渺聞聽於揣摩。」

 關帝忠義參天,神威蓋世,是古往今來人神中的佼佼者,以及三教共尊、四民共仰的至尊至聖神明,代表着天地間的浩然正氣、忠義精神,所以無論王侯將相、名流顯達,還是走商販卒、老幼婦孺,都能及時通達、聆聽到每個人心中的訴求,無求不靈,有感必應。

 明末清初學者錢謙益在《河南府孟津縣關帝靈感記》中講了一個故事。丁酉年臘月,錢謙益從金陵回來,遇上王學士祭拜關帝後回家,王學士向他講關帝的靈感事迹:王學士家住河南孟津,城中有關帝廟,當地人稱「關爺廟」。壬辰冬季,王學士哥哥病危,王學士赤足跑到關帝廟,請求以自己生命換哥哥一命。無奈其兄壽數已盡,他在哥哥去世後,又請求關帝,寧願自己終身無子,換取正懷孕的嫂嫂生個兒子,以承祀香火。許願捐三千兩白銀修廟,答謝神恩。

 次年六月三十日,他哥哥的兒子王鳳之出生。王學士還願,捐錢修廟。再過一年,王學士竟得到了一個兒子。王學士專程到關帝廟感恩關帝,說:「我本來已經不希求有兒子了,但您神恩浩蕩,保佑我得了兒子。現在我哥哥的兒子身體虛弱,朝不保夕,我希望用我及兒子的命換他的健康。」祈禱沒多久,他哥哥的兒子奇跡般地恢復健康,容光煥發。而他也在幾年後又得到了一個兒子。於是王學士囑託錢謙益撰文,刻成碑文,勸勉世人。

 錢謙益記述此事後,感慨地說:關帝如此靈應,幫他一一完成心願,奇怪嗎?其實並不奇怪,因為人神之間有著相通的美德而彼此感應。關帝忠義參天,為完成先主光復漢室的心願而出生入死,王學士孝悌感人,為了延續哥哥血脈而寧願捨棄自己及兒子的生命。這種高貴的美德,是關帝靈應的源頭。關帝不僅為之感動,還賜給他佳兒,作為對他的獎賞。這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真實寫照。

 印光大師在《文鈔·歷史感應統紀序》中說:「感應者,古今得失吉凶之徵驗也。歷史多矣,孰能一一遍讀,故特撮取感應事迹之顯著者,統而紀之,以貢同倫,用作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鑑。庶可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天下大平,人民安樂矣。須知感應云者,即因果之謂也,修如是因,得如是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若欲免惡果,必須修善因,倘或造惡因,斷難得善果。」

 遍覽歷代典籍,關帝人神感應、靈應助人的事件頻頻出現,目的就是為了彰顯公義、勸善止惡,引導世人修身養德,多行善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樣,社會上的美德教化就能伴隨關帝崇拜和關帝顯聖靈跡長存於世人心中,成為教化世人的重要途徑。

 《關帝覺世真經》說:「諸如此福,惟善可致;吾本無私,惟佑善人」。關帝靈應,福佑善人的大量事例表明,人們只要心存善念,行善積德,用至誠之心就能夠感應到關帝的真實存在,隨時獲得關帝的幫助和保佑。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谢烨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