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之報,從來不會缺席-香港商报

善惡之報,從來不會缺席

2022-03-07
来源:香港商報

    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人的所有福禍吉凶跟人的善惡行為之間存在着緊密的關聯。早期的道教典籍《太平經》中說:「為善,天地知之;為惡,天地亦知之」,「得善應善,善自相稱舉,得惡應惡,惡自相從。皆有根本,上下周遍。」

    善惡有報、因果循環是天地間運行不息的基礎法則,是自然界和諧共生的根本定律。《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報應,如影隨形」。「福」、「禍」沒有門路,都是人自己的善惡正邪感召出來的。行善積福,作惡召禍,善惡與福禍之間的因果對應關係昭然若揭,絲毫不爽。

    《關帝覺世真經》說:「勿謂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動一靜,神明鑑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況報應昭彰,不爽毫髮。」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太上感應篇》)

    神明會根據人在世間所做的每一個善惡行為,無論輕重大小,都事無巨細,記錄在案,行善者得福,「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作惡者必受懲罰,「大則奪紀,小則奪算」,短命、窮苦,受盡折磨,甚至殃及子孫後代。

    《太上感應篇圖說》中曾舉過一個例子:明代時有個少年名叫吳庸言,生於富貴家庭,相貌清秀俊朗,才華橫溢。有一相士對他說:「你骨格勻停,乃是享五福之人,應當多做好事,來接受上天對你的福佑。」又指着他的心說:「只恐這方寸之地,難保不會變壞,需要警醒戒懼,切記切記!」

    吳庸言沒把相士的話放在心上,且隨着年齡的增大,心計變得越來越狠毒深沉,或謀人田產,或唆人爭訟,或破人婚姻,報復私怨,或離人骨肉,於中取利,作惡多端,數不勝數。

    一天,那位相士再遇吳庸言,驚駭地說:「我警告過你莫做壞事,為何不聽?你現在的骨格已經完全改變了,實在可惜。」吳庸言狡辯說:「我日行善功,時存善念,一舉一動都無愧良心,你為何要這麼說我呢。」相士笑着說:「你休要瞞我,凡是行善積德的人,上天賜福給他,面相上必然光華潤澤。可你滿臉凶紋,烏雲蓋頂,種種惡報,很快就要到了,你的家業恐怕不會再歸你所有了。」說完,嘆息而去。

    吳庸言仍然不思悔改,尋思自己半生的積蓄,糧食可吃十年,衣服可穿一世,何況憑我的聰明心計,積百成千,積千成萬,又有何難?相士的話,不足為信。但他哪裏知道器盈則覆,月滿則虧,皇天不佑做惡之人的道理?沒多久,吳庸言田地被淹,房遭火毀,各種意外,花銷破費之事,接踵而來。曾經的萬貫家財,轉瞬間一貧如洗,吳庸言終日愁眉淚眼,如身處地獄之中,最終抑鬱而死。

    北宋文學家蘇轍在《道德真經注》中說:「世以耳目觀天,見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禍,惡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網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終始,而盡其變化,然後知其恢恢廣大,雖疏而不失也。」

  意思是說,世人總喜歡用自己的肉眼凡胎來觀想、揣度天意,只能見到其中一角而不能看到全貌。看到善人行善反而遭禍,惡人作惡反而享福,便懷疑天道不公,天網疏而多失。要明白,看事物要看它的終始,洞悉其中的變化,才能真正理解「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真理名言。

    正如吳庸言,雖然天生福相,但是心術不正,心計都用在作惡多端上,相格隨之改變,命運也隨之改變,落下了家破人亡的悲慘下場。

    關帝在《覺世真經》中諄諄教誨世人「善惡兩途,禍福攸分;行善福報,作惡禍臨。吾作斯語,願人奉行;言雖淺近,大益身心。」希望世人警醒,思過遷善,積德修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善惡有報、因果循環是天地至理,是宇宙法門。沒有任何人能夠逃脫這一法則,也沒有任何事能夠不受約束。《華嚴經》云:「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把眼光放得長遠,就會發現,善惡之報,雖然有快有慢,有長有短,但從來不會缺席,更不會有任何的遺漏和疏失。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高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