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精神構建民間社會倫理道德基礎-香港商报

關帝精神構建民間社會倫理道德基礎

2022-03-09
来源:香港商報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本事理和道德準則。人有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只有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和諧融洽,共建天下大同,人人相親的幸福美好生活。

    當今社會雖然道德嚴重滑坡,人們對倫理道德的認知嚴重不足,可是每個人的心中對以忠、孝、仁、義、禮、智、信搭建起來的倫理道德秩序,依然有着強烈的敬畏感和依附感,說明倫理道德不只是一種儒家理論,更是融入進中華民族血液和骨髓中的精神基因。

    關帝在《覺世真經》開篇說:「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是謂偷生。」

    中華文明五千年,中國人對倫理道德的尊崇是中國人薪火相傳、傳承至今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也是炎黃子孫共同接受和認同的文化標記和文化符號。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許嘉璐在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中曾說,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重要的、核心的、急需的,與今後的社會發展、增強國力最密切相關的就是道德。

    中華民族的道德觀直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精神追求。這種追求是源於萬千年的生活、生產的經驗,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認識、發展、完善、總結出來的。談到價值,既有個人的價值,又有社會的價值。中華民族的社會價值就是穩定、和諧、生生不息、允執厥中,也就是中庸之道。個人的價值概括起來說就是仁義禮智信,這就形成了我們的倫理觀。

    中國人的倫理觀、價值觀,根植於自己獨特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中華文化接下來必須走出去,這既是中國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現在也是最好的契機。西方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承認中國的智慧不但可以解決社會的問題,更根本的是它解決人心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是人心問題的反射。

    影響力遍布全球各地的關帝崇拜,就是中國智慧和儒家道德思想踐行形成的文化代表,以及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普適民間的文化標誌。關帝的文化內涵、形象特徵、道德品質深刻地影響着中華民眾的思想方式、價值取向、處世態度、生活習慣及民風習俗等,形成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質以倫理道德為基石的民間社會生活秩序,成為組成中華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關帝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最深沉、厚實的精神追求,全方位地展現了中華兒女找回倫理秩序和道德規範所需的豐厚養分:一是正氣。關帝一身正氣,浩氣凌霄,能使民眾自覺地感染到這股正氣帶來的正能量,從而清正身心,正心正念。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居於上位者做出了正的表率,就能夠帶領和引導基層民眾做出正確的事情,上下同心,社會道德環境自然變好。

    二是無私。捨生忘死、殺身成仁的無私奉獻精神,是關帝忠義精神具體的行為體現。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在關帝忠義精神的精神引領下,忠不顧死、義不負心的忠義愛國情懷,成為中華民族歷史畫卷中的絕美風景,成為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也為普通民眾樹立了一個個理想而現實、尊貴而親切、高尚而平凡的英雄人格形象,為民間社會尊賢重義、崇拜英雄奠定了人文基礎。

    三是擔當。「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主動自覺地責任擔當意識,是弘揚關帝忠義精神最重要的精髓所在。人有了擔當意識,才能夠在家庭、在單位、在社會、在國家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價值,凝心聚力,為建設共同的美麗家園貢獻力量而毫無保留,才能在光怪陸離的物質誘惑下,依然保持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情操,推動民間社會的道德文化復興。

    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不斷走向文明、進步的精神動力,也是歷史以來衡量一段時期社會風氣、文明程度的根本標準。加強倫理道德教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積極有益的道德能量,不僅功在當代,而且利在千秋。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黄丽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