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社會中的君子俗諺-香港商报

民間社會中的君子俗諺

2022-03-14
来源:香港商報

 「君子」一詞具備多重道德內涵,常與優秀的人品、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修養、文明的禮儀、端正的態度、舉止有度的行為習慣等公民素質聯繫在了一起。

 孔子倡導君子人格,使之成為上至廟堂,下至民間,歷代中華民眾都非常認可和崇尚的道德標桿和價值追求,使得君子人格不僅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道德精髓,也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道德榜樣,中華兒女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因。

 關帝是中華民眾頂禮膜拜的英雄聖賢,其忠義誠信的君子風範也為世人所津津樂道。關帝曾說:「人生天地間,無終始者,非君子也。」關帝忠義參天,不忘初心的高尚人格,為中華民眾踐行君子風範帶來了標準樣板。

 在文聖孔子,武聖關公對君子風範的推崇和推動下,中國民間社會出現了不勝枚舉的君子俗諺,如指導民眾樹立正確價值觀、思想觀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安貧,達人知命」,「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

 如指導民眾行為處事,端正品行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君子不重則不威」。

 如指導民眾修身養德、樹立優秀人格人品的,「君子有成人之美」,「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君子不奪人所好」,「君子動口不動手」,「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如指導民眾知恩圖報,恩怨分明的,「有恩不報非君子,見死不救枉為人」,「恩怨分明真君子,見義勇為大丈夫」,「君子記恩,小人記仇」,「君子不記小人過」。

 如指導民眾誠實守信,注重信譽的,「君子一言,快馬一鞭」,「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如指導民眾結交良友,親賢遠佞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上交不謅,下交不瀆」,「寧給君子提鞋,不跟小人同財」,「君子交有義,不必常相從」,「君子斷交,不出惡聲」。

 如指導民眾堅持正確義利觀的:「君子愛財,取之以道」,「以義取利真君子,義內生財大丈夫」、「君子不怕明算帳,小人貪戀不義財」,「義以動君子,利以動小人」。

 如反映人們群眾生活志趣、處世態度的,「觀棋不語真君子,舉手不悔大丈夫」,「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先小人,後君子」,「君子動口不動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這些民間社會耳熟能詳的俗語諺語,有的從儒家經典,文史書籍,聖賢語錄中直接傳承,有的則是根據君子文化內涵結合生活實踐化用而來,反映了君子文化的深入人心,影響深遠。

 《孟子·盡心上》中雲:「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君子之道,上合天道,下配地德,順應民情民心,百姓「習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覺」,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薰陶和浸染中華民眾的日常行為、生活習慣、人際交往、工作、事業、愛情、婚姻、教育、家訓等方方面面。

 儒家君子文化從本質上講,是一門做人的學問,是修身立德,端正人品,實現人生價值的必要方式和途徑。現實社會中,人人按照君子的道德標準為人處世,人人皆可成為君子。

 孔子在《論語》中講述君子之道的行為準則:《論語·堯曰》中,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文聖孔子賦予了君子周全齊備的文化內涵、素質修養、道德操守等理論指導體系,使君子成為了中華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道德人格載體,武聖關公對君子人格的踐行和知行合一,使儒家君子文化內涵從此具有了高度的道德自覺性、道德實踐性和道德普適性價值。

 民間社會包羅萬象、豐富繁茂的君子俗諺,恰恰成為了君子文化從廟堂走向民間的具體實踐和生動體現。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