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二聖人對民間社會的影響和教化作用-香港商报

文武二聖人對民間社會的影響和教化作用

2022-04-25
来源:香港商報

    中國古代賢人志士,素來講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古代賢人志士的最高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

 「三不朽」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春秋左傳正義》釋義為:「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中華傳統文化中公認達成「三不朽」的,除了上古傳說中的古之聖人三皇五帝外,後世記載較為詳盡完備,有明確史料記載的,便是「萬世師表」的文聖人孔子,和「萬世人極」的武聖人關帝。

 文聖人孔子和武聖人關帝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典範,千百年來對中華民族思想觀、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和傳續,都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為中華文化千秋萬代、中華文明繼往開來,奠定了堅實且不可磨滅的道德理論和道德踐行基礎,成為中華文化經緯上的兩大坐標。

 文聖人孔子是中華道德思想理論體系的創造者,武聖人關帝是中華道德思想理論體系的踐行者、示範者和推動者。文聖人孔子立的是有言之言,即儒家思想;武聖人關帝立的是無言之言,即人格標桿。

 清雍正元年任蒲州知州的湖廣景陸人龔廷颺,曾為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題聯云:「山東夫子,山西夫子,瞻聖人之居,條峰並泰岳同高;作者春秋,述者春秋,立人倫之至,涑水與洙泗共遠。」

 山東夫子為孔聖人,山西夫子為關聖人,孔聖人著述《春秋》,為世人留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的禮義經文;關聖人踐行《春秋》,其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道德操守,志興漢室、護國保民的理想信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風範,為世人樹立了知禮義、守道義、明大義、樹正義、行信義、重情義的道德榜樣和行為準則,為民間社會更輕鬆理解和身體力行孔聖人的儒家道德思想打開了便利通道。

 與《鏡花緣》、《封神演義》、《聊齋志異》並稱中國流傳最廣四部神鬼仙怪之書的《濟公全傳》,第一百八十一回有則故事:濟公禪師路過江陰縣的一座村莊,村民三四代人都目不識丁,經高士指點,共議新修了一座祠廟,裏面同時供奉着文聖人孔子和武聖人關帝,以此祈求文風昌盛、家宅平安、諸事吉祥。祠廟修好後,卻為祠廟起名一事犯了愁。濟公禪師聽後,不加思索,為之取名「忠義祠」,並題聯云:「孔夫子,關夫子,二位夫子;作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村民大喜,齊聲讚美。

 故事雖簡,卻反映文武聖人在中國民間社會中的地位和教化作用。

 西漢劉向在《說苑·指武》云:「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文聖人孔子和武聖人關帝,一文一武,一柔一剛,交相輝映,和諧統一,體現了中華文明最根本的哲學智慧和核心理念,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中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是中華民族最核心、最本質、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旗幟,為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提供了最為珍貴的思想、精神和文化財富寶庫。

 《說文解字》云:「聖者,通也。」《資治通鑑》云:「才德全盡謂之『聖人』」。「聖人」以字面意來看,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至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天道天理,教化民眾,行善積德;下邊的「王」代表統率天下萬物,使美德得以施行,人間社會變得美麗、繁榮、昌盛。

 聖人是世人的人格表率,道德的開蒙導師,人類社會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燈,其在人世間的地位是至尊無上、無與倫比的。

 孟子云:「聖人,人倫之至也」,意思是,聖人是人類道德領域中最完美無瑕的人,是沒有任何瑕疵和錯誤的人。文聖人孔子和武聖人關帝,上千年來香火不斷,興盛不衰,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文化符號、精神符號,成為全體中華兒女的信仰支柱和民族基因。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罗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