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特別重視文士學者和官員的品德修養-香港商报

關帝特別重視文士學者和官員的品德修養

2022-05-06
来源:香港商報網

 關公可說是中國信仰史上最具戲劇化的神明。一般而言,中國民間信仰中的神靈是不斷增減,如六朝時拜伍子胥、項羽、劉章等,今皆為新信仰取代而不復見。唯獨關公,祂不像其他神明先盛後衰,反而是始降於唐宋,再興於元明,更於清朝達到頂峰,連君王都尊其為「聖帝」。此種君民皆拜、官盜均崇的特殊現象,可說在古今中外皆為少見,但也由此可見關公信仰的特殊性和社會基礎的廣泛性,及知名度的國際性,皆使其極適合成為儒家道德教育普世化、國際化的最佳典範。

 然筆者以為,使關公信仰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宗教因素,但使其更廣泛、更深入所有民眾,甚至君王的心中,卻是文學的威力。文學家很清楚地知道人們心中的英雄該具如何的特性、人民實際生活中的無奈需如何得到心靈慰藉、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得到快意乃至振奮人心,甚至他們深諳群眾深層意識的渴求及其運作模式。

 而坊間以關公為主題之相關書冊,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種是較類似史書,即所謂「關公專書」。另一類則純粹為民間宗教勸善書籍,即現今民間所流傳的「關帝善書」。關公專書的問世,也代表着關公的信仰者,由宋代以前僅為一般百姓為主,自宋之後關帝屢屢顯聖救國護民,因而開始為士人所尊奉。後至明清,帝王為獲得民心和百姓的擁護,及其本身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而對關公崇拜,亦加入此信仰行列。至此時,關帝善書才逐漸普及。由此可知,關公專書在關公信仰史上,實扮演從百姓至君王,及從單純宗教信仰至民間自發性善書社教之雙重「承前啟後」之功效。

 儘管東西方世界文化傳統是有其差異性,但其文化之始幾乎皆為敬天禮神,宗教上皆為神道設教,因此,人類古代道德之教化大都來自於宗教。但隨着人們知識大開,科學進步,交通發達,因而,對於千年來上天下海的願望皆能加以實現。而此份能力,帶來人們自信,甚而形成自傲,而將自古之宗教觀、道德感皆拋諸腦後。其實在關公信仰的發展史上,士人擔任了非常重要角色;關公信仰會得到百姓的廣泛實踐及後代王室的無上推崇,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關公的英雄外型塑造及崇高人品渲染乃功不可沒。

 關公成神後,慈仁廣愛,為救劫濟世降著多部經典,所有經典內容都不離忠孝節義、五倫八德的道德觀來訓勉世人,忠義人才培育學院院長黃國彰先生表示:

 關帝經文特別重視文士學者及官宦將領之品格內涵,因為此儕皆是國家社會的領袖棟樑,關係着天下的興衰存亡,所以關帝益加明訓教誨。如「最戒讀書文士,並及官宦軍民」與「現在身列文儒亦妄行指駁,吾因周子凜凜持誦多年,只得註解明白。」

 如今知識爆炸,加上功利主義的推瀾,使世人普遍重視高學歷,博知聞。因而未來的企業社團,或社會國家之領袖、主導者,以及各方的主流,將非讀書人莫屬。所以,欲使社會祥和,家國興盛,人民安和樂利,文人學者的德行培養,就必須列為天下第一要務。

 今有許多虔心推廣關公文化的專家前輩,眼觀當前社會亂象橫生,綱常淪喪,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欺詐、無恥等事層出不窮。所以衷心期望對社會不良風氣之改善有所作為,也為使關帝忠孝節義精神學說能落實於日常生活當中。如忠義人才培育學院院長黃國彰先生和香港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創會會長董明光先生即同心協力,除發行數十種勵志好書外,並舉辦「關公文化藝術教育展」、「忠義文學獎海內外徵文活動」和「關公文化論壇」等活動,目的是希冀在此危急逆厄之秋能盡微薄之力,提升道德的觀念,也期盼有更多豪傑志士能挺身而出,共同發出正義之聲。

 其實隨着時代的進步,知識水準的提升,越來越多民間有心的學術團體和宗教團體,不再僅限以關公信仰帶給人們心靈慰藉,更企圖以關公忠義精神教化其信眾、推廣社會文教,使大眾更能得到知識及道德的提升、滿足人們自我超越之需求,進而達到整體社會國家之福祉。如上所提的「忠義文學獎海內外徵文比賽」,此活動不但是要鼓勵創作,培養蓬勃文風,更重要的是呼籲讀書文士重視道德觀念。正如《宋史.岳飛傳》所云:「或問,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也符合關帝的四好名言,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的精神。筆者以為類此能提升心靈的活動,不但能對文士學者,乃至公職官員的品德修養有莫大的助益。更重要的是,其後若能結合數碼時代網絡學習與交流的功能,以創造新時代文藝的價值,同時匡扶社會病態,以鼓舞世人的心志,相信必能讓社會能夠更積極美好,世界未來也會更有活力與希望,才不枉費關帝降著那麽多經典勵世的苦心。(待續下周五)

 忠義人才培育學院副教授  蔡翔宇

[责任编辑:谢烨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