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盡皈依、九州享隆祀的關帝崇拜-香港商报

三教盡皈依、九州享隆祀的關帝崇拜

2022-05-16
来源:香港商報

 宋元時期,隨着「說三分」、元雜劇在民間的流傳,關帝的人格聖跡、傳奇故事、忠義精神,在神州大地上如野火燎原般廣泛傳播開來。

 忠肝義膽、義薄雲天、智勇雙全的「關將軍」成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儒釋道教,百行百業共同推崇,共同敬仰,全民崇拜的英雄偶像和道義楷模。

 今存最早關於關帝崇拜的摩崖碑刻,鐫刻於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的廣西桂林《義緣龍隱岩造像記》云:「城裏崇明寺住持棋僧義緣,謹用齋資,命匠者鐫莊就天台教主智者大師,擎天得勝關將軍,檀越關三郎。相儀圓具,在龍隱岩釋伽寺開光齋僧,上報四恩,下資三友。」

 相傳北宋仁宗皇帝對威名赫赫的「擎天得勝關將軍」極為崇拜,在其念誦《金光明護國儀》發願文「諸天威神護持我國聖帝仁王,慈臨無際」時,撫幾嘆曰:「朕得此人,可以致洽。」

 慶曆八年,宋仁宗專門委派包拯親往關帝家鄉河東解州,疏理四月初八、九月初九祭祀關帝的秩序,整頓解州鹽法環境。

 自北宋開始,一年一度的四月初八解州傳統古廟會暨「關帝巡城」活動盛大開場。每逢會期,商賈雲集,香客如織,來自全國各地的商品、藥材堆積如山,人潮鼎沸,月餘不衰。《關帝聖跡圖志全集》記載:「每歲四月八日,傳帝於是日受封,遠近男女,皆刲擊羊豕,伐鼓嘯旗,徘優巫現,舞燕娛悅。秦、晉、燕、齊、汴、衛之人肩轂擊,相與試槍棒、校拳勇,傾動半天下。」

 與此同時,比四月初八解州傳統古廟會更大規模、更高規格,影響力更為深遠的「五月十三關帝誕」、「磨刀節」也已在宋元之際蔚然興起。

 元代大儒郝經在順天府《漢義勇武安王廟碑》碑文中曾記錄五月十三全民共祀關帝的活動盛況:「(關帝)英靈義烈遍天下。故所在廟祀,福善禍惡,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而燕、趙、荊、楚為尤篤,郡國州縣、鄉邑閭井皆有廟。夏五月十有三日,秋九月十有三日,則大為祈賽,整仗盛儀,旌甲旗鼓,長刀赤驥,儼如王生。千載之下,仰慕而猶若是,況漢季之遺民乎?」

 關帝「忠義節烈」、「威靈赫赫」的神武形象、「絕倫逸群」、「威震華夏」的英雄氣概,以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風範,不僅受到兩宋朝野萬民的崇敬愛戴,也得到同一時代遼、金、西夏和蒙古汗國的一致崇敬愛戴。

 金吏部員外郎田德秀在《嘉泰重修廟記》稱頌關帝:「忠而遠識,勇而篤義,事明君,抗大節,收俊功,蜚英名,磊磊落落,挺然獨立千古者,惟公之偉歟。」

 元人同恕《榘庵集》記載:「相傳金大定間,西兵潛寇,城幾不守,乃五月二十有三日,見若武安狀者,率兵由此山出,賊駭異退走。隨即其地而祀之。今他郡皆祀以十三日,獨此邦用是日,答神貺也。」

 生活跨度南宋、元、明初三個朝代的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曾寫有一首《詠磨刀雨》詩:「荊州灑遍雨如膏,竟為英雄勵寶刀。最是武昌城下水,千秋鳴咽卷雷濤。」以此表達對關帝英雄蓋世的崇敬之意。

 元代立朝後,繼承並發展了宋遼金對關帝的崇拜。《元史·祭祀六》記載,至元七年(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採用「帝師八思巴之言」,每歲二月十五日舉辦佛事活動,以關帝為「監壇」,八衛撥傘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後軍甲馬五百人,抬舁監壇漢關帝神轎軍及雜用五百人,執役者萬餘人,首尾排列三十餘里,繞境巡遊,至十六日罷散,謂之遊皇城,歲以為常。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元末。

 明代時,關帝祭祀升級到「專祀」,祀典愈加隆重。相傳明永樂皇帝北征時,常見關帝顯聖助戰,於是建廟立祀,於五月十三日祭祀關帝,割牲演劇,官民共慶,盛況空前。明嘉靖時,定京師祀典,每歲五月十三日遇關帝生辰,用牛一、羊一、豬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官行禮。四孟及歲暮,遣官祭,國有大事則告。凡祭,先期題請遣官行禮。清代時,關帝祭祀儀式升為僅次於祭祀天地的「中祀」,與祭孔同一規格。關帝成為中華民族唯一受到朝廷民間、儒釋道教、百行百業,全民崇拜的護國佑民之神:國家神、社稷神。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黄丽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