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得享天下萬世祀者之緣由-香港商报

關帝得享天下萬世祀者之緣由

2022-05-23
来源:香港商報

 經過宋、遼、金、元、西夏等各王朝對關帝「忠義節烈」、「義勇無敵」英雄形象的大力推崇,關帝崇拜風俗迅速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為上至皇庭貴胄、下至布衣黎民共同祭祀,儒釋道教、百行百業共同崇奉的正義之神。

 從明代初年開始,崇祀關帝的廟宇遍及都城大邑、府縣村鎮、嶺南塞北、荒漠高原。元代應昌路總管宋超在《延祐甲寅山西樂平義勇武安王廟記》中說「義勇武安王祠遍天下」。

 遼寧大連金州古城自遼代至清朝末年以「遼東重鎮」聞名於世。金州民間口耳相傳「先有老爺廟(指關帝廟),後有金州城」。傳說金州古城尚未建立時,海潮退去,現出一尊關帝銅像。村民欣喜,命八人抬像入村建廟,行至井邊,村民口渴去飲水,放置關帝像於井沿,再想抬像前行時,即使喊來百人也無法挪動分毫,村民心知這是關帝顯靈,看中此地,便在此處興建關帝廟。當夜關帝夢示:「吾藉此一箭之地,保民平安,但夜間不許打五更。若不守吾言,爾等皆會葬身魚腹,慎之戒之。」關帝廟建成後,四方百姓都來祈福敬拜,漸成熱鬧集鎮。遼代興宇年間,遼國官民以關帝廟為中心進行布局建成金州古城,名曰寧海。碑文記載,金、元、明、清都進行過重修,期間取名「忠義寺」,又稱「忠義祠」,近代民間稱為武財神廟,為金州著名祈福聖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09年俄國探險家柯基洛夫在西夏黑水城遺址一古塔中,發現了一張宋金時代的中國版畫《義勇武安王圖》,關帝居中正襟危坐,神態祥和,美髯飄逸。背後二人,一擎旗,一持刀。所持之刀即為青龍偃月刀。據《武經總要》記載,此時的青龍偃月刀是對外展現皇權威嚴的皇室儀仗隊專屬用具,非臣下所可擅用。而製作於宋金時期的這幅中國最早版畫,此刀已成為關帝專屬武器,充分說明了關帝在宋、遼、金、元、西夏等各王朝及軍隊將士中,威名赫赫的尊崇地位和社會影響力。

 宋元時期,長江以南江、浙、滬、皖、閩、粵、桂等地區都已興建起大量的關帝祠廟。如徽州府、蘇州府、福建興化軍等地方軍民合力興建的關帝廟碑文稱「蓋王之義勇,古今所稱,其廟遍海內有之。」

 浙江寧波天一閣所藏明代方志,共收方志一百零九種,根據《叢書》統計顯示,這些僅佔全國十分之三的府州縣志中,已經統計在冊的關帝祠廟就多達一百五十多座,沒有收錄進冊的關帝祠廟更是數不勝數。

 宋代地方志《咸淳臨安志》,元代馮福京所編撰《大德昌國州圖志》等志書中,都收錄有各地興建關帝廟的紀錄。據有關部門數據顯示,僅福建漳州一地,興建於宋代的關帝廟就達12座之多,明代興建關帝廟61座、清代72座,其中始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7年)的古武廟,是漳州地區首座歷經千年的關帝廟。

 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山西沁州人李漢傑就在《漢壽亭侯廟記》中闡釋宋代百姓大力興建關帝祠廟的緣由時說:「將軍關侯,稟武之烈,而為虎臣,逸風可仰,廟貌興焉。」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永興軍《解州聞喜縣新修武安王廟記》碑文稱:「(關)王之行事,其忠節勇功,炳若丹青,鄉人之所詳聞」。

 「關公廟貌遍天下,九州無處不焚香」,從宋元時代開啟的興建關帝廟熱潮,至今依然方興未艾。莊嚴肅穆、正氣浩然的關帝廟,承載著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忠孝節勇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念及做人品格,承載著中華兒女薪火相傳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精神追求和道德理想。

 明朝初年,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譽為「讀書種子」的大儒方孝孺在浙江寧海《關王廟碑》中稱讚關帝說:「古之享天下萬世祀者,必有盛德大烈,被乎人人。其或功蓋一時,名震一國,祀事止於其鄉,而不能及乎遠。惟漢將關侯雲長,窮荒遐裔,小民稚子,皆知尊其名,畏其威,懷其烈不忘。是孰致然哉?蓋天地之妙萬物者,神也。神之為之者,氣也。是氣也得其靈奇盛著,則為偉人,當其生乎時,揮霍宇宙,頓挫萬類,叱電噫風,雄視乎舉世。故發而為忠毅之業,巍巍赫赫,與日月並明,與陰陽同用。」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