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茶馬古道上的關公文化-香港商报

尋訪茶馬古道上的關公文化

2022-06-15
来源:香港商報

 茶馬古道,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古道之一。它是公元六世紀後期我國四川、雲南、青海、西藏一帶以茶馬為主要商品、以馬幫為主要運輸工具的商品貿易通道,承載的是漢藏人民和睦相處、平等交易、以茶易馬、以馬換茶、茶馬互市、因市而道的歷史記憶。

 據記載,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商貿之道,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明,衰於清,為推動漢藏人民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曾留下不少關公文化的印跡。

 茶馬古道三條主線的歷史形成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主要以川藏道、滇藏道和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西藏,地處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在這極其寒冷的環境中,藏民們的飲食以高熱量食物為主。喝茶不但可以促進這些高熱量食物消化,而且還有消毒殺菌、提神解困、消食除痰、降脂降壓等功能,喜歡喝茶的藏民便與漢族茶商進行茶馬交易,合作往來。

 茶馬古道的繁榮,使得初期的茶馬互市,開始有了毛皮、布疋、藥材、食鹽、日用器皿和土特產品等交易。交易的足跡先跨入我國川、滇、青、藏四省,後抵達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阿富汗等國家,外延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等地域,遠達歐洲地區。

 無論是西漢時期開闢的橫跨我國東西境內的絲綢之路,還是十七世紀初期興起的縱貫我國南北地域的萬里茶道,或是明清時期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界五百年的晉商之行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和特徵:哪裏有商人足跡,哪裏就有關公文化,哪裏就建有關帝廟宇和會館。

 茶馬古道重要交會處四川巴塘關帝廟宇

 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位於川藏、滇藏兩條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交會處。在這座邊陲重鎮上,至今還保存有一座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關帝廟。該廟佔地一萬多平方米,主殿供奉有關公、關平、周倉及趙公明。關帝廟從主柱到橫樑,皆繪有《桃園結義》《夜讀春秋》《單刀赴會》《過關斬將》等唐卡壁畫。

 該關帝廟每月農曆初一、十五的中午和午夜十二點,廟中都要擊鼓鳴鐘,提醒人們敬奉關帝。每年農曆九月十三,這裏還會舉辦關公單刀赴會節慶活動。藏民和僧侶都會參與。

 巴塘縣的藏民們崇拜關公,稱關帝廟為格薩爾拉康或格薩拉康,意思是格薩爾王之神廟。關公、關平和周倉,也被看作格薩爾王三兄弟的化身。

 茶馬古道重要源頭雲南勐臘關公信仰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易武鎮,曾是滇藏線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源頭和驛站。據記載,清乾隆初年,上萬名漢族茶商湧入此地,改造老茶地,開建新茶園。漢族茶商帶來了關公文化與信仰,在易武鎮所轄的麻黑、曼秀、易比、漫撒等村莊,相繼建起了關帝廟。

 易武鎮關帝廟,正殿供奉着關公,兩側配殿供奉着諸葛亮和觀音。因「易武」的「武」與關公「武聖」「武廟」的「武」同音同字,他們將關帝廟改叫「武聖廟」。

 易武鎮彎弓大寨,是雲南勐臘茶馬古道上的著名寨子。該寨分為漢族寨和回族寨,漢族寨建有關帝廟,用柏木建成,雕樑畫棟,飛簷點金,佔地面積六千餘平方米,是雲南普洱六大茶山中最大的廟宇。

 茶馬古道上商賈們的「義利觀」

 茶馬古道地勢險要,道路崎嶇,車輛根本無法行駛。一種生長於山地、體格不大、四肢強健、極有耐力的山地馬,成為古道上特有的運載工具。馬幫以俗稱「馬鍋頭」為首領,「趕馬人」是「馬鍋頭」的僱傭工。

 在那條山體滑坡崩落、野獸毒蟲出沒、瘟疫疾病流行、土匪強盜猖獗的山路上,「馬鍋頭」和「趕馬人」在幾個月數千里的跋涉中,往往需要憑運氣、靠賭命才能走完一程。所以,他們特別講究拜神祈福,對建關廟、拜關帝、祈求平安發財,更加真切。

 走進茶馬古道上的關帝廟,人們回味關公故事,體悟關公精神,形成了商人們矢志堅守的「信義為本,以義制利,義利兼顧,義財通天」的經營理念,「信義成就信譽,信譽創造財富」的商業信條,形成了中國商賈獨有的「義利觀」,構築了商賈之道與關公文化的共同體,豐富了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香港關公文化研究會榮譽顧問 關新剛

[责任编辑:杨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