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對作惡獲福作善遇殃事例的解答-香港商报

印光大師對作惡獲福作善遇殃事例的解答

2022-09-26
来源:香港商報

 「天道昭昭,善惡有報」,是中華文化流傳數千年的至理名言,至今仍被儒釋道教奉為圭臬。但在日常生活中,部分民眾卻因為一些耳聞目睹的事例產生了疑惑不解:為什麼有的人心地善良,樂善好施,卻會遭遇橫禍,死於非命?為什麼有的人孝順父母,與人為善,卻會窮困潦倒,三餐不繼?為什麼有的人忠厚勤懇,兢兢業業,卻會家業不振,子孫凋零?為什麼有的人心術不正,作惡多端,卻會大富大貴,錦衣玉食?為什麼有的人忤逆不孝,違背人倫,卻會大紅大紫,披金戴銀?為什麼有的人口蜜腹劍,兩面三刀,卻會高官厚祿,名滿天下?難道古聖先賢所宣講的「天道昭昭,善惡有報」,只是杜撰出來的無稽之談?

 對此質疑,印光大師在《增廣卷一·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一》及《增廣卷一·與衛錦州居士書》都曾分別作出過解答。

 印光大師說:「須知逆來順受,始名樂天。修身植德,方曰盡性。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惡,惟觀眼前吉凶。見作善而得禍,便謂善不當為。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足戒。不知善惡之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譬如三尺之冰,豈一朝之寒所能結。百川之泮,亦豈一日之暖所能消。切不可怨天而尤人,切不可猶豫而退悔。宜學俞淨意之修身,袁了凡之立命。」

 「作惡獲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惡,則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賭,揮金如土,而不即凍餒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縱有百萬之富,不幾年即便家敗人亡,掃地而盡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業深也。若不作善,則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復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為輕。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盡赦免,又復封侯拜相,世襲爵位,與國同休。」

 在這兩封回信中,印光大師認為,首先,「善惡有報,因果報應」並非簡單地、直接地對應着眼前的吉凶禍福。善惡之報,是一個長期、漸進、累積的過程,就好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百年冰川,也非一朝一夕就能消融。

 《周易·繫辭下》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人世間所有的大善、大惡,都是由小善、小惡積累而來的。

 先主劉備在遺詔中告誡兒子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關帝在《覺世真經》中諄諄勸告世人:「但有逆理於心有愧者,勿謂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於心無愧者,勿謂無利而不行。」講的都是同一道理:大善大德都是從小善做起,涓涓細流,能成江河,堅持小善,終能修成正果。

 其次,作惡獲福,作善遇殃,並非來自現時現在的善惡。作惡獲福者,是因為宿世之栽培深也,作善遇殃者,是因為宿世之罪業深也。

 道家講天道承負,祖先若是積德行善,福澤便可以蔭及子孫;祖先若是作惡多端,後代子孫將因此遭受災禍。城隍廟對聯云:「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有餘德,德盡必滅。」就像有富家子繼承祖上家產,整日紙醉金迷,揮金如土,之所以沒淪為乞丐,是因為其祖上家產豐厚,還沒揮霍殆盡的原因。

 佛家講三世因果,今生果報都是前世修來的,前世造善因,今生就得善果,今生所造善惡業,果報又在來世。所以善惡之報的真實存在,不能只看眼前,而要將時間軸拉得長遠,才能看得清晰透徹。

 再次,行善福報,作惡禍臨,需要在機緣成熟下才能彰顯。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善惡全報。」就像果實從播種、到發芽、到開花、到結果、再到成熟,一系列的流程只是等待因緣具足時,歸倉入庫,優質的為上品,劣質的為下品,分門別類,優勝劣汰,絲毫不差。

 佛經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人在世間所做的一切善惡行為,都不會憑空消失和遺漏。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報,皆從業起。凡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人生在世,多存善心,多做善事,「切不可怨天而尤人,切不可猶豫而退悔」,「天道昭昭,善惡有報」,從不虛妄,是吉是凶,是福是禍,其根苗都只來自自身的善惡。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