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補陽:中醫減肥做加法-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东方 > 养生之道

補氣補陽:中醫減肥做加法

2015-06-23
来源:香港商报

  肥胖之癥,古已有之,與其他病癥一樣,也需要找準病因,對癥下藥才能事半功倍。中醫認為,肥胖是一種虛證,其根源為氣虛,宋代楊仁齋就曾提過:「肥人氣虛生寒。」另外,我們還常說,氣不足則胖,血不足則瘦;氣賴血以附,血為氣之母,氣虛則血少、血少則氣虛,故要想減肥,活血化瘀是關鍵。

  對依靠果蔬減肥的朋友,更需注意,寒涼食品駐濕,長期食用寒涼之物不僅不利於減肥,還會積痰致胖,故減肥要做加法,補氣補陽才是根和本。中醫認為,肥胖是虛證而非實證,肥胖者多氣虛、陽虛、痰濕。宋代楊仁齋提出「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痰,故肥人多寒濕」觀點;清代名醫葉天士又指出「夫肌膚柔白屬氣虛,外似豐溢,里真大怯,蓋陽虛之體,惟多痰多濕」,由此可見,肥胖的病理屬性是本虛標實,氣虛陽虛為本,多痰多濕為標,故減肥要以加法為主,補氣補陽,活血化瘀是為關鍵。

  肥胖的根源在於氣虛

  氣虛,是人體虛證的一種。在中醫中,虛證與實證相對,共有氣血、血虛、陽虛、陰虛四種,各種虛證病因不同,所呈現的癥狀也不一樣,其中氣虛一般是指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中醫臨床上,氣虛的具體癥狀多表現為免疫力低下、身體虛弱、四肢無力、頭暈、呼吸短促、易出汗等。中醫中,氣為宏觀的概念,是人體內外各種活動的原始動力。人體一旦氣虛,機體臟腑功能便會減退,使得脾胃受納運化失健,肝膽疏泄分解失職,肺不能主治節、朝百脈,腎無法藏精納氣調水。各臟腑功能失健,所食之物便不能被有效利用,人體既未吸收到相應的營養物質,也沒有將代謝的廢物及垃圾排出,對於該氣化的物質也未進行氣化。結果,這些沒有被氣化掉的物質就被轉化成脂肪,滋於皮下,造成肥胖。

  如何快速判斷氣虛?

  氣虛會出現肥胖、有氣無力、心虛膽小、無精打采等癥。舌診是判斷是否氣虛的簡易方法:如果一個人舌體胖大,舌淡紅,邊有齒痕,又有肥胖之癥,多半為氣虛。根據中醫臨床經驗,很多患者會出現氣血皆不足,中醫常說:「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血無氣的統帥和推動,就無法到達身體需要的地方。所以對於氣虛者,一般要氣血雙補。

  活血化瘀是減肥關鍵

  在中醫中,減肥雖為「減」,但更講究做加法,既然肥胖根源在於氣虛,那麼減肥就要先補氣、補陽,陽氣足則氣化功能增強,痰飲濁毒水飲等可自動排出體外。黃帝內經《靈柩衛氣失常》篇將肥胖者分為膏型、脂型和肉型3種,其中膏型、脂型肥胖的原因在於痰濕,肉型肥胖的原因在濕熱。所謂痰濕,其實指患者身體內有痰和濕,兩者相互結合,阻礙了身體內氣的運行,導致氣虛,造成肥胖。《說文解字》中說:「凝者曰脂,釋者曰膏」,意思是說,凝聚在一起的肥肉叫脂,松軟的肥肉叫膏,膏人就是身上的肥肉松松垮垮,所以古人稱這類胖子為「膏人」。濕熱,則是指身體內的濕和熱相結合,阻礙了身體內氣的運行,從而造成了氣虛,造成肥胖。正如葉天士所說:「氣虛陽虛為本,多痰多濕為標」。無論是膏型、脂型還是肉型,其減肥重點無非除濕、祛痰、清熱,最終的結果便是活血化瘀。在食療中,活血化瘀的食療方非常多,可以對癥選擇,有效除濕、祛痰、清熱,活血化瘀。

 

[责任编辑: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