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景灣遠足梅窩 走進山海風景畫-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旅游

愉景灣遠足梅窩 走進山海風景畫

2016-01-28
来源:香港商报

  參觀神樂院 行「天梯」飽覽銀鑛灣

  愉景灣遠足梅窩 走進山海風景畫

  在地理上,愉景灣至梅窩並不遠,距離大約7公里,遊人要沿海灣、走上山路再落海灣才到達,但沿途可說與海同行,首段可近距離看到狹長的稔樹灣,中段雖在山路,但至高處,可遙望西博寮海峽一帶島嶼,如坪洲、大小交椅洲、喜靈洲等,到尾段則可俯瞰整個銀鑛灣。而在中段的大水坑,處於山路邊的神樂院及廢棄牧牛場,向你訴說戰後神職人員的一段自力更生歷史。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周末來往愉景灣至梅窩山道的遊人眾多,不少是外籍人士,他們大多是愉景灣的住客,另外亦有旅遊團,可見這條路線廣受各方人士喜愛。其中在往神樂院的十四站「苦路」,喜遇居港的英國作家David Lang,他正與從美國來的親友Sandy Shaw及Ces Shaw步往梅窩。David是愉景灣住客,平時都有行這條山路,覺得風光很好,也不難行,但首次行的Sandy絕不同意,她指苦路是長斜路,對於她這些老人家來說覺辛苦,不過剛經過的稔樹灣很美麗。

  稔樹灣遊艇處處異國風情

  沒錯,稔樹灣是美麗的,在狹長的海灣邊,有低矮房屋和農田,你不會想到離開愉景灣碼頭,往海邊方向步行約5分鐘,便進入這片充滿鄉村自然景色的天地。據知,60多年前稔樹灣村出現,曾有數百人在那裏務農為生,不過隨著愉景灣住宅群八十年代初陸續發展,耕種者減少,現在居住者多為南亞裔人士。假日不少菲傭及印傭在村內暢聚,遊人走過,時聞歡笑之聲。而昔日一些農田已成為假日農夫流連之地。

  稔樹灣遊艇處處,襯上愉景灣的樓房,像置身外國的城市海灣,有一點異地風情。它本身是沙石灘,一些石頭經海水長年打磨,變得光滑,漫步其中,饒有趣味。不過,垃圾灣這問題,稔樹灣亦避不了,垃圾零星地分布,數年前的膠粒災難,稔樹灣成為焦點,浩劫過後,它仍受蹂躪,令美麗海灣添上陰霾。

  十四站「苦路」通往神樂院

  沿海岸走,經過長沙欄村走上山腰小徑,很快便來到大水坑的柏油路,這條路的左方是往大水坑碼頭,有街渡來往坪洲及愉景灣,右方就是Sandy口中的長斜路,即十四站「苦路」,是通往神樂院必經之地。

  未說苦路,先說神樂院。神樂院全名為熙篤會聖母神樂院,70年前在中國河北省正定縣傳教,後因政局動蕩遷來香港,1951年開始在大嶼山大水坑現址陸續建設聖堂、祭臺、花園、宿舍平房等。苦路亦是其中一項建設,仿效早期的朝聖者,往耶路撒冷瞻仰當年耶穌背十字架受難走過的苦路。十四站顯現耶穌受難整個過程,包括判決、迎架、跌倒、遇母、分擔、印容、重跌、叮嚀、摔倒、剝衣、被釘、懸架、卸屍及安葬,十四個十字架懸掛在路旁大樹上。走完長斜的苦路,在橫跨大水坑通往教堂的聖母橋前,豎立第十五站「復活」的十字架。

  廢墟牧牛場尋找鮮奶回憶

  目前神樂院有開放教堂予遊人參觀,亦有教徒靜修住宿服務。但說到與香港人最親切的關係,應是那深入民心的十字牌鮮奶。為維持營運經費,神樂院於六十年代初在教堂旁的大片地方建設牧牛場,其出產的十字牌鮮奶,供應給神父、當地居民、遊客及一些酒店,相信數十年前途經牧牛場的人士,仍難忘在場內飲鮮奶的片段。到八十年代初,牛場及廠房遷往元朗,十字牌鮮奶行銷港九,惟後來牛場再遷往內地,土炮鮮奶成絕響,而大嶼山牧牛場亦早成廢墟。一般遊人在遊覽神樂院後,大多錯過一旁的廢棄牧牛場,若細心尋找,仍見到昔日十字奶的蹤影。

  清幽山路眺望坪洲周公島

  離開神樂院建築群,一條幽靜山中路指向梅窩,這路緩緩上升,不久見石級,循石級走到山頂,無遮擋大海現眼前,豁然開朗,右邊的涼亭有石級路往梅窩,但不少遊人會向左走,因為這裏有大片草地,可在最近距離眺望對岸坪洲、周公島、喜靈洲及長洲的景色。

  下「天梯」容易上「天梯」難

  由涼亭往梅窩,所走的是一條下山石級,長約200多米,因為是下行之故,還算易走,但若旅程由梅窩開始,上行者定必喘個不了,因此不少遊人形容它為「天梯」。在大水坑走苦路時,曾遇到從梅窩那邊過來的廣州旅客趙小姐,她與丈夫及女兒來香港多次了,但走這條路線還是第一次,她說梅窩天梯景色好美,可看到寬闊的銀灣,但天梯實在走得吃力,對小孩不太適合。趙小姐是跟隨共27人的旅遊團來,會在愉景灣用膳,這也難怪旅行社會這樣安排行程,因為愉景灣食肆眾多,飯後又可往就近的東涌東薈城購物。但若是散客,從愉景灣出發會舒暢多了!

  下行天梯約半小時,到達東灣頭沙灘,沿石路往前走一會便是銀灣。與海同行3小時若仍覺不足,可在梅窩閒逛,這裏的銀灣瀑布公園及銀洞,水色一樣美,令人透心涼。

[责任编辑:罗强]